首页 云南 正文
解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云南6个获奖项目这样影响你我生活
昆明信息港    01-23 07:55:31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李思娴) 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政府科技奖励,本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和中国科技奖励制度进入“深改时间”后的首次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时代意义。今年,云南6个项目榜上有名,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1项为第一完成单位,5项为参与完成单位。近年来,云南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涌现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本次获奖的这些“高大上”项目,研究的究竟是什么?突破了哪些难题?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控病虫害

    创新技术大面积推广成为范例

    项目: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一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牵头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云南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导致病虫害流行,是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重大难题之一。而加大化学农药用量,又对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机。世界各国从育种角度提出了“多系品种”“聚合抗性育种”等解决途径,但因技术难度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朱有勇团队牵头的该项目历时十余年,从栽培角度探索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新途径,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明确了作物多样性确实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揭示了主要机理,创新技术大面积推广。

    据悉,该技术推广应用已达1.37亿亩,减少农药用量53.9%以上,粮食增产累计113.6亿公斤,增收节支164.4亿元,成为国际上利用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范例。

    “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研究,有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目前,我们只完成了一小部分的工作。”即便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朱有勇院士表示,他打算继续研究,打造国际跨境生态安全特色学科、深入开展香格里拉干冷河谷生境特色葡萄酒研发、低海拔河谷生境冬季马铃薯产业研发、热带亚热带丘陵生境三七中药材产业研发、热带亚热带山岭生境普洱茶生态防控等课题,探索元阳梯田生境的科学之谜,为区域经济发展及“一带一路”农业的走出去作出新的贡献。

    食用菌

    创建世界最大食用菌标准菌株库

    项目: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

    参与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食用菌是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参与完成的“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对吃货们可谓意义重大。

    “食用菌人工栽培的历史虽然比较长,但产业化栽培的历史不太长,也就100年左右。”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食药用菌中心主任赵永昌介绍,云南省是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食用菌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享有“食用菌王国”的美名。

    食用菌可以周年栽培生产,种植的区域性没有一般的农作物强,但季节性是存在的,例如多数平菇品种,虽然在不同的季节都可以栽培出菇,但产量、品质和抗性等农艺性状还是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的目的,就是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包括野生和栽培)性状评价鉴定的技术体系,筛选出具特定优异性状的资源,选育广适性品种,以更好地满足食用菌的周年栽培生产。

    在赵永昌看来,这个项目的最大亮点就是,创建了世界最大的食用菌标准菌株库,解决了食用菌品种鉴定和菌种质量判别的技术难题。首创结实性、丰产性、广适性“三性”为核心的高效育种技术,根据我国园艺设施条件,育成了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等广适性新品种,促进了我国食用菌品种的更新换代。

    赵永昌说,食用菌已成为我国粮菜果油之后第五大种植业,产量占全球75%,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个获奖团队研发几十年,紧紧抓住“资源搜集-鉴定评价-高效育种-广适性品种-示范推广”这一主线,重点突破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两大技术瓶颈,选育出广适性新品种,在全国示范推广。

    三七开发

    创建三七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项目:中药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

    参与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又名田七、山漆、金不换等,为我国名贵传统中药,主产于云南,是历史悠久的药食两用天然资源。全国有1258家药厂生产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对三七原料的需求量已达7000吨左右,三七出口量也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显然,三七是中药产业的支柱品种之一,在我国中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七化学成分复杂,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直到70年代,随着植物配糖体的分离和化学结构鉴定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显著的进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在国内开展配糖体化学研究,并形成特色,最终,他们参与完成的“中药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就开始了对三七的研究,历经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的过程,创建了中药材种植、中成药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市场开发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他们最早根据植物形态、化学成分与地理分布,探讨人参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规律,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了中药三七全产业链研发与综合利用,形成了集植物育种、栽培、化学物质发现、药效机制破解、生产自动化及循证医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另外,还利用植物化学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技术,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鉴定了数十个以皂苷成分为主的化合物,发现了20余个新化合物,并对炮制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75个化学成分,其中36个新化合物,较详尽地阐明了生、熟三七的化学物质基础,为不同饮片的区别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三七产品总计销售额193 亿元,近三年新增60亿元,对形成三七类产品巨大市场规模作出了巨大贡献。

    野生稻

    查清云南野生稻地理分布及现状

    项目: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参与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除了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参与完成的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也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中期,野生稻自然居群急剧下降,濒危严重,而且存在本底不清、保护技术匮乏、保护与利用相脱节等问题。自1996年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戴陆园研究员带领团队一直开展云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工作,他们历时18年,考察新发现了58个野生稻居群,其中普洱的1个居群位于海拔1068米处,这也是世界上唯一海拔超过千米的居群,广东河源的1 个居群为我国药用野生稻分布最北居群,为开展野生稻的研究利用提供了新材料。采集并保存3 种野生稻19153 份无重复资源,较我国1996年保存总数(5599份)增加了 3.42倍,居世界第一。另外,还查清了云南野生稻地理分布及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野生稻原位保护策略,提出采用“植物篱笆”的生态保护理念,并筛选出适宜的篱笆植物应用于原位保护,率先在云南建立了3种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区,为其他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个研究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将带来哪些重大影响?戴陆园说,云南是我国具有普通、药用、疣粒三种野生稻的两省份之一,其野生稻蕴藏着水稻缺乏的重要基因,通过鉴定评价优异资源等,提供给全国育种、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利用,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提升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防治艾滋

    构建国内最大规模的HIV病毒库

    项目:艾滋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产品的评价关键技术建立与推广应用

    参与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艾滋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产品的评价关键技术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其成果已广泛应用到我国艾滋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中。

    该项目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团队历时15年共同完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艾滋病HIV诊断试剂完全依赖进口。团队科学家们研究发现HIV亚型、抗体滴度、窗口期、感染期和耐药突变模式等是影响评价HIV试剂质量的关键因素,解决了评价HIV试剂用样品选择的关键科学问题。研制出的我国全部HIV诊断试剂国家参考品,实现了试剂的多样性以及品种的更新换代。HIV试剂国家参考品在国内全部46家HIV诊断试剂企业和34个省市自治区血液中心用于试剂考核,HIV诊断试剂实现了全部品种国产化。质量合格率由2006年的74%升高到2012年的100%,并保持至今。

    这个项目还构建了国内最大规模的HIV病毒库,包括实验株、临床流行株、耐药株及假病毒,解决了HIV高度变异导致的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瓶颈。建立了完整适宜HIV药物研发的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关键技术平台,为国内外130多个机构的抗HIV新药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研究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与疫苗的体内效果,他们还建立了国内最全符合国际规范的多种灵长类动物艾滋病模型并首创北平顶猴艾滋病模型,构建了HIV药物和疫苗的动物体内效力评价体系,为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到我国艾滋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中,推动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6个中国HIV诊断试剂上市、7个创新艾滋疫苗和5个抗HIV新药获得临床试验研究批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获PCT国际专利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研制国家参考品9套,发表论文19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0篇,出版专著2部。

    污染监测

    首创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平台

    项目: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参与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治理面源污染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水环境的重大举措。而云南首创了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平台,这就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参与完成的“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成果之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胡万里介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范可行的监测技术与核算方法,一直难以把握我国农田面源污染底数和排放规律,制约了减排策略的制定、减排技术的遴选和应用。

    在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支持下,该项目突破了定量难、变异大等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瓶颈,首创了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平台;揭示了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激发效应和本底效应,水、肥是面源污染发生的驱动力和物质基础;摸清了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底数和重点区域,明确了主要农艺措施的减排效果,集成了农田面源污染减排技术模式并得到大面积应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