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新闻特别多。手机因为使用不同操作系统,导致网购消费时候价格不同,新用户比老用户享受的优惠更多,即便是同时间、同地点、使用同性能手机进行网络消费,结果消费价格也不一样。
诸如此类网络消费新现象,让消费者们感到气愤和不解,莫非实体店消费时代的杀熟现象到了网络时代一样故伎重演?
怪现象
消费者网购时会被区别对待
童女士是网购达人,平时生活全靠网络,吃饭用美团、买衣服用唯品会、买生活用品上淘宝,出行用滴滴和携程。
“我觉得挺好,方便、价格便宜,不过有一次在使用某订票平台订机票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我只要搜索的航线次数多了以后,每次价格都会不一样,一次比一次高,但我的同事一样用手机搜索同一条航线价格却不会出现变化,开始我以为只是我的小概率事件,现在知道是大数据杀熟。我这几天也作了几次测试,我上唯品会购买衣服,还是原来自己喜爱的那家,同一款裙子,我让同事用她的账号帮我购买,因为她不是这个商家的VIP,结果她有商家的优惠券,最后购买价格也比我便宜50多元。”
为了验证,记者与同事用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使用滴滴打车软件,在办公室内同时输入相同目的地,结果出现的快车价格每次都不同,使用苹果手机得到的价格要比安卓手机高0.3元~3元。
网约车软件的系统收费差异尚存争论,有一些手机APP消费中,苹果手机用户真的要付出更多金钱。
除此,视频网站会员费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腾讯视频中,安卓用户购买VIP卡,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需要20元、58元、108元,年费是198元,而苹果用户则分别要贵5元、10元、20元和35元。
在爱奇艺APP中,安卓用户购买12个月黄金VIP会员收费178元,而苹果用户使用应用内支付是218元,价差达到了40元。
消费者
这是逼着消费者失去忠诚度
对于大数据杀熟的现象,昆明的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网名“不可一世的尘埃”说,此种现象实际很熟悉,以前到商店买东西,如果和店主成了熟人,成为商家的VIP,那么也意味着要被宰啦!现在互联网消费也出现此种情况,似乎感到一种不详预感,实体店逐步消失就是因为失去了消费者对它的忠诚。互联网企业的行为和大数据分析行为,是不是要把才建立起来的消费者对商家的忠诚度消灭了。
对于大数据分析,还有的网友提出,此种现象从大数据分析上讲是很好的一种行为,但商家却让大数据分析走上了邪路。不过,消费者永远是市场行为的主导者,愚弄消费者也就愚弄商家自己,消费者会调整策略应对此种行为的。
咋应对
理性购物、不独宠、不攀高
对于大数据杀熟的现象,昆明的消费者似乎并不是很激动,记者在与网友们交流中发现,昆明的消费者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应对大数据杀熟的攻略。
据了解,采取的应对方式主要就一句话,不独宠某个商家和平台,购物理性不攀高。按照网购达人们的话讲,就是选择多一点的软件,购物时候多比较,不固定在某一个商家购买商品,要学会喜新厌旧。同时在网购时候,尽量减少高消费情况,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以便能买到便宜而不是平台或者商家大数据后的价格。
虽然从攻略看,操作上有些麻烦,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大数据分析后的消费精确打击,但这其中隐隐感到一个问题,就是消费者不会再对某个商家或者品牌保持持久的忠诚度和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