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
云南日报    04-12 11:31:59

    编者按:云南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打造好“健康生活目的地”这张牌,我们需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吸引省内外、国内外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到云南来,使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使云南成为大家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

    用活优势发展健康产业

    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可谓优势明显。独特的气候和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云南成为“环境移民”。据媒体报道,近年来省外来滇购房人群比重逐步增加,昆明、大理、丽江、版纳、腾冲成为省外购房人群较为集中的区域。2015年,全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766亿元,首次发展为我省的支柱产业。2016年,云南省有约41%新建商品房被外省客户购买。去年,云南全面迈入高铁时代,靠近高铁首站的昆明呈贡新区和南市区成为外地人购房热选的区域。

    要在云南享受健康生活,只是气候好、空气好是不够的,如何休闲娱乐、如何强身健体、如何学习深造等等,都是新的期待。所以。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必须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发展集体育、医疗、教育、康养等产业链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健康生活需求。

    就体育产业与健康生活的融合来说,昆明已在一些领域展示出强健而富有个性的形象。外地人会发现昆明人特别热爱自行车运动,不仅共享自行车遍布大街小巷,成为许多市民的交通或健身工具,而且每到假日,在环滇池路上及通往各风景区的山道上,都能看到密集的骑车人身影。滇池路、广福路、环湖东路、彩云南路等都有林荫中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这是送给居民的健康福利,让不少地区的人羡慕不已。

    老昆明人特别怀念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夏天在滇池里游泳、在沙滩上将皮肤晒黑的日子。现在有好消息传来,今年一季度,滇池全湖水质类别由V类上升为IV类。按照现行水质标准,Ⅳ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Ⅲ类水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回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滇池全湖水质如果再提升一个档次,达到Ⅲ类水标准,也许就可以开展滇池游泳运动了,这将为今后滇池周边的安居置业者提供更多的玩场。

    我省多地已制定大健康发展规划,将发展养老、度假、康复等健康地产,引入养生、医疗等健康服务,推进智慧社区、适老社区等建设。但要把好事办好,得因地制宜打造自己的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或大健康概念泛化。各地不妨把体育产业的提升放在前列位置,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体育健身对于降低国家的医疗支出和促进公共健康和长寿大有作用。“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特征之一应该是身体好的人多、跑医院的人少;外出旅游的人多、做房奴的人少。

    走健康路、亲健康水、炼健康体,“健康生活目的地”会不断明晰目标,“让云南人健康起来、让更多想健康的人到云南来”。(易晖)

    拥抱便捷智慧自由之旅

    “确保‘一部手机游云南’于6月1日正式上线运营”。4月2日,省政府“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专题会透露的这条重要信息让人分外期待。从游客的角度看,“一部手机游云南”的价值在于“旅游体验自由自在”,这充满想象空间的8个字,生动呈现出一幅云南现代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画面。天纵美景与智慧旅游的全新融合,正有力推动云南旅游转型升级,我们不妨以体验、畅享的心态,去拥抱更自由自在的云南之旅。

    3月1日,“一部手机游云南”上线试运行,而这距离提出这一设想仅有半年多的时间。如此迅捷有效的建设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国内旅游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发展大势,这也是解决我省旅游长期以来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整体上、根本上进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作为。近年来,云南旅游负面舆论热点频发,表面看很多是旅游从业者的问题,深入看却是当前的产业发展模式跟不上蓬勃增长的游客市场的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理念和机制、盈利模式、从业人员准入与培训等方面均存在不少短板;作为传统旅游大省,云南还面临着省外尤其是周边省份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压力和挑战,比如贵州和四川。“变”是必然,如何变,“智慧旅游”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

    探讨发展“智慧旅游”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游客旅游的目的上分析,这些目的包括开阔眼界、放松心灵、体验文化、满足猎奇等等,所有有助于满足这些目的的旅游业管理服务方式都值得重视并采用。更进一步说,“智慧旅游”其实就是把更多旅游中相关的信息服务呈现给游客,尽可能增强游客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感、舒适感、获得感。以前,在做旅游准备的阶段,我们可能会先从各种网站、论坛上寻找攻略,还得随身带份地图,排队买票、憋着找厕所,现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这些信息都在掌握之中,而且不止如此,“智慧旅游”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会进一步得到丰富完善。

    让“一部手机游云南——说走就走,全程无忧”成为现实,建设好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基础,关键还是在于应用,也即是在试运行产品推介会上陈舜副省长所说的“长大成人、服务社会”。从镇江、南京、苏州、黄山等地“智慧旅游”发展的情况来看,实际应用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上线,实现景区景点全要素与网络的全面对接,让游客在手机上实现想用的都有、都能用;二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让他们主动给游客推介,带着游客用,不断培育更便捷、更自由的旅游方式。

    “一部手机游云南”还是“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生动体现。“智慧旅游”与全域旅游水乳交融,一体化和标准化协同推进,相信过不了多久,游客来到云南,在任何一个景区,会真实感受到无处不在的配套服务、自由自在的旅游体验,以更便捷的方式、更放松的心态享受云南的特色风光。(余国鹏)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乡愁与城镇化,就像两根互相缠绕的藤蔓,在现代人的心中起伏。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是必然的趋势,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但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则日渐式微。一边是高楼大厦,另一边是回不去的故乡,人们难免在内心嘀咕:在城镇化与乡愁之间,难道就没有一个和解的空间?答案显然是有的。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设想,就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或许,我们的故乡在改变,但乡愁文化却依然可以被唤醒。

    我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而在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中就包含了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这对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建设“健康旅游目的地”而言,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报告也明确,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这七大要素,同时,还要坚决守住不破坏生态、不搞房地产、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这三条红线。这样的诠释面面俱到,也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打造特色小镇,这些年从国家到地方,都有很多的努力。早在2016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就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而去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并在财税、土地、融资等方面给出了政策支持。特色小镇的打造,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统领全局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须引起重视。

    当然,特色小镇的打造,应当坚持“一镇一风格”的原则,避免“千镇一面”的尴尬,要达到形态上“小而美”、产业上“专而强”、机制上“新而活”的目的。同时,为了避免一些地方“争个帽子睡大觉”的风气,还应完善考核及退出机制。成功的案例在我省也有不少,如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就是世界顶级观鸟地;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则演绎了热带雨林傣家情;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则是茶人魂牵梦绕之地……这些案例值得借鉴学习。而在国外,意大利的锡耶纳、美国的格林威治、法国的普罗旺斯,也因展现出不同地区的人文内涵,以其“独一无二”而被世人所接纳与喜爱。

    因而,打造特色小镇,就要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能承载一个地区文化内涵、展现地区特色特点的小镇。当然,其最终还是为打造好健康生活目的地这张牌贡献力量,让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特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世人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龙敏飞)

    补齐短板提升服务能力

    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云南的优势在于自然环境,短板在于服务水平。

    因为自然环境良好,我省成为外地游客养老、休闲的常居地。在西双版纳街头,不少外地退休的中老年或者休假的上班族在此停留栖息。与旅游短期停留相比,康养、休闲的停留时间较长,目的是追求健康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因而,不同于打造旅游目的地,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必须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为核心,从健康管理入手,强化服务水平。

    从需求的变化可以发现几个转变。首先是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健康观念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人们不仅想要了解调理、养生,也越来越重视“治未病”,希望加强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关于慢病的预防形式也在转变,从大医院主导的医疗向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等形式转变;慢病防护的主体从卫生部门为主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合作。随着大众对健康的需求更加多样,对健康的管理方式更加多元,我省在服务方面的短板也更加突出,一是大众的健康素养普遍偏低,反映出健康咨询服务水平低,目前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多是养生常识的科普、个人的体检数据,缺乏对自己身体健康信息和相关疾病的精确认知;二是数据化程度有待提高,我省医疗大数据的信息和研发虽已起步,省卫健委与云南中医学院合作成立了云南省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昆明医科大学合作成立了云南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但是数据化的应用和推广还有待提速。

    瞄准需求,补齐短板,就应整合好医疗资源和健康信息的数据资源。健康大数据主要包含基因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基因检测机构;医疗数据来自于医疗机构, 医院和诊所,包括病人的病例,诊疗记录和用药记录等等;健康行为数据,从目前较快发展的物联网实时采集提供。如今,一些企业开始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只要一根头发或一滴唾液,就可获知自己的基因信息,了解自己在哪些疾病上患病风险高;借助可穿戴设备,人们日常身体的信息,从心率到体重都有精确记录,这些数据显著反映了身体状况,极大提升了人们对个体健康状况的认知。要提升医疗、康养服务,需要整合好这些数据信息,让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企业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为后期疾病的预防、干预奠定基础。

    同时,还有必要关注到,人们对养生常识的需求正逐步升级为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满足大多数人对这部分知识盲区的求知欲,把提供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纳入到健康服务的内容中,其实大有空间可为。我们必须着眼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做好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咨询服务,才能帮助人们从了解疾病向改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方面行动起来,更好地保持健康状态。(朱婧)

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