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地铁4号线第15个车站封顶 超5000名施工人员劳动节坚守岗位
昆明信息港    05-03 09:59:58

20180430223118

地铁4号线云大西路站主体结构封顶。记者刘凯达/摄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王恩国)4月30日16时36分,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在“五一”劳动节前夕,经过200多名施工人员8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昆明市轨道交通4号线云大西路站提前10天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封顶,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昆明地铁4号线第15个封顶的车站。往北百米之外,地上车水马龙,地下两台盾构机不停向前掘进。在全线40多公里的标段上,超过5000名施工人员在劳动节期间坚守岗位,以“比、学、赶、帮、超”的建设氛围,兑现着对春城人民的承诺。

克服阻碍 实现文明施工

对昆明市民来说,离4号线开通越来越近了;对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柏来说,肩上的担子仿佛轻了一些,却并没有卸下。“下一步我们还将铆足劲,确保年内云大西路站所有出站口全部完工,拆除围挡,‘还路于民’,与此同时,地下盾构机进场和铺轨工作也将同步展开。”王柏说。

从2016年5月30日项目启动以来,云大西路站的建设就并非一帆风顺。站点旁不仅有创业大厦等建筑,还紧邻昆河铁路和宝象河,并与云大西路垂直交叉,给施工带来很多困难。雨季土方外运受限、模板支架供应紧张、管线改迁量大、外部环境复杂、周边构筑物多、开挖风险高……为了克服诸多不利因素,项目部在组建之初就坚持4号线指挥部提出的“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高标准建设”的建设理念,攻坚克难,合理安排施工生产,一次次为施工作业扩展工作面。

施工方介绍,工程在两年的建设中坚持“盖挖法”施工,保证了云大西路双向6车道的畅通,没有出现渗水现象,房屋沉降系数始终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施工方通过设置围挡、护栏自动喷淋系统、雾炮机等喷淋设备,对施工现场定时进行洒水降尘。购进施工降噪设备、PM10检测设备,设置三级沉淀池,有效控制了施工污染,实现了标准化作业和文明施工的统筹兼顾。

加班加点 假期成为奢侈品

从今年元宵节以来,云大西路站的施工就进入了冲刺阶段,最多的时候有超过400名施工人员在工地上忙碌。“五一”期间,各个施工环节也没有停滞,每天从7点到24点,工程车来来往往,混凝土搅拌车轰隆作响,工人抓紧时间焊接、绑扎钢筋、支护模板,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而这,只是4号线全线施工的一个缩影。

从昆明西北的五华区普吉街道陈家营到昆明火车南站,地铁4号线贯穿昆明西北至东南以及呈贡新区发展轴,全线共有28座新建车站。目前,已有15座车站成功封顶,9个单线区间实现贯通,18台盾构机掘进施工。在已开工的43个附属结构中,有9个实现封顶,累计完成施工生产任务68亿元。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从一开始,4号线就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标准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打造出“互联网+信息化”地铁建设新模式。

对于工地上的施工人员来说,假期是一种奢侈品。从2011年到昆明参与3号线建设以来,王柏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连2012年的春节也是在工地上度过的。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埋头在这一方天地播撒汗水以致无法照顾家人已是常态。

“这是一份没有奉献精神就无法坚持的事业,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尤其重要,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军功章有一半都是家人的。”王柏说。   

智控管理 确保劳动者安全

为确保数千名劳动者的安全,4号线全线采用了“智控平台+工管平台”的方式,通过远程监控对现场作业进行可视化管理,并结合智能硬件对现场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现场重大危险源数字化安全预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将二维码、BIM等信息技术与施工生产深度融合,实时对工程进度进行掌控。同时,人机定位技术系统、智能安全帽也在施工中得到广泛使用。

“高标准的投入让每一个劳动者的安全都得到了保证。”王柏说,“施工期间,我们广泛开展了‘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杜绝了一般及以上事故和重伤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云大西路站主体结构的成功封顶,无疑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大节点,但建设者们依然在路上。目前,4号线全线30个双线盾构区间已有18台盾构机下井,其中9个单线区间贯通,15个单线区间正在昼夜不停地掘进,还有3台盾构机在组织调试,准备始发。王柏表示,工程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确保地铁4号线在2019年9月前全部实现轨通,在2020年6月实现全线试运营。

编辑:徐婷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