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正文
成都形成“1+9+27”全新防洪体系
成都全搜索    05-08 10:12:19

当前,成都已进入汛期,防汛减灾工作迎来全面考验,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未雨绸缪,方能安如磐石,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科学确定防洪排涝规划目标,提高防汛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那么,目前成都防洪现状如何?作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子规划,《成都市防洪规划》中有哪些防汛工作新思路?未来成都的防洪能力将达到怎样的标准?洪涝灾害风险防洪的关键环节是什么?日前,市水务局携手国内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全面专业地解读。

防洪现状

打通“三大排洪总出口”

基本形成“上蓄、中分、下排”防洪格局

据市水务局局长阳昌寿介绍,成都市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山区、丘陵、平坝各占三分之一,因此,成都洪涝灾害形成以山洪灾害、江河洪水和城市内涝为主。山洪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和龙泉山山区和丘陵地区,江河洪水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城市内涝主要集中在成都市主城区和区(市)县重点城镇。

“近年来,岷江上游修建了紫坪铺水库,实施了金马河、沱江、湔江治理,开展了府南河、沙河整治,打通了岷江、锦江、沱江‘三大排洪总出口’,基本形成‘上蓄、中分、下排’的防洪格局。” 阳昌寿说。

防洪思路

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做到“三个结合”

作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子规划,《成都市防洪规划》有哪些新思路?“我们在编制《成都市防洪规划》中,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环境为重’的思路,注重协调好人与水的关系,处理好治理与保护的关系,给洪涝以空间和出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阳昌寿表示,《成都市防洪规划》与过去的防洪规划最大的不同就是融入了绿色发展理念,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防洪工程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二是防洪工程与水环境保护相结合;三是防洪工程与景观绿化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目标,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上游与下游、左岸和右岸的关系,筑牢绿色空间底线。

此次编制的《成都市防洪规划》包含的范围有哪些?据了解,此规划是一个全域防洪规划,涵盖成都1.44万平方公里范围,主要由:一个“11+2” 中心城区防洪规划,9个远郊市县区域防洪规划,以及27条主要河流专项防洪规划构成,形成成都市“1+9+27”的全新防洪规划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防洪规划》明确到2035年,防洪标准为:“11+2”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防洪标准达到50-200年一遇;特色镇防洪标准达到10-50年一遇;新型社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防洪措施

提高山洪灾害预警预防能力

对排水管网进行提升改造

明确防洪措施,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据了解,本次防洪规划,针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城市内涝等主要灾害形式,将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加以防治。

据阳昌寿介绍,对于江河洪水,主要是加强洪水预报和调度,加大防洪工程建设力度,构建江河防洪工程体系,夯实防汛基石。对于山洪灾害,主要是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着力构建预防避让智慧防汛预警平台,提高山洪灾害预警预防能力,主动避险、提前避让,降低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城市内涝,主要是对排水管网进行提升改造,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降低中心城区和重要城镇的内涝风险。

同时,他表示,在未来的防汛工作中,通过《成都市防洪规划》的落地实施,把洪水治理“除害”向生态保护“兴利”转变,在遵循河道流水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实现洪水为我所用,与自然和谐相处。

专家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

成都全面吸收了国内外城市防洪先进经验

“成都首先吸取国内外很多城市的防洪防涝先进经验。比如说,从国际看,沿岸有多个欧洲国家的莱茵河,以及法国的塞纳河都是平原河流,100多年来,不断加高堤防,疏浚河道。从国内看,上海加快预报调度,深圳在防洪防涝的同时,加深水污染治理。成都等于吸取它们全部的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认为《成都市防洪规划》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

“就我观察,成都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就是按照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要求,将防洪作为着手点。第二个是将水安全摆在第一位,并兼顾水资源保护,同时,在保护水环境时也兼顾了生态治理。”王浩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浩看来,《成都市防洪规划》的“三个结合”是非常大的亮点, 同时,成都以防洪为切入点,将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统筹在了一起,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的安全生态宜居城市,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国际竞争力。(记者胡清)


编辑:徐婷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