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减证便民” 关键要摆正服务态度
春城晚报    05-25 09:56:11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

奇葩证明、循环证明不仅困扰着当事人,也让各办事单位十分无奈。24日,记者从云南省“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新闻通气会获悉,一年以来,全省共精简证明材料1868项,精简率约92%。其中,“自行摔伤”“三次就业未成功”“见义勇为”等奇葩证明被取消了。

一纸奇葩证明,几多无奈往事!尤其是“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荒诞,甚至引来总理的关注,痛批是天大的笑话。各种奇葩证明的存在,一方面是群众“办事难”“办证苦”,跑断腿都不一定办下来,一方面是冗杂的办事程序背后,“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在暗生滋长,甚至为“跑关系”“走后门”等腐败行为埋下暗箱操作的空间,而二者又互为因果。

奇葩证明的存在,只会窒息社会的发展活力,异化正常的社会关系,有害于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于是,近几年一场自上而下轰轰烈烈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就此展开,“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各自的边界愈加清晰,更加相得益彰,服务型政府越发凸显。

作为简政放权的重要一环,“减证便民”的关键在于摆正服务态度。当民众来办事时,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表现出来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姿态,实际上已超出职业惰性的范畴,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手握的权力,并不是用来为民众服务,而似担任一种领导者的角色,自以为高高在上,具有某种无可比拟的优越感,民众自然就是被管理者。

“工作人员动动嘴,办事民众跑断腿”现象其实就是典型映射。和“证明你妈是你妈”一样,诸如“自行摔伤证明”“自来水管自然爆裂证明”“不在淹没区范围内证明”“人在户不在证明”等奇葩证明,显而易见的荒谬,之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合理”地存在下去,原因就在于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不能积极承担责任,没有及时修缮办事程序,任由民众在“证途”中陷入各种窘境和难堪。

自“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启动以来,云南总共精简证明材料1868项,精简率约92%,诸多不合理、不合法的奇葩证明一律得以取消,彰显政府服务为民的决心和诚意。但也要看到,“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社会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势必又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为避免奇葩证明的荒诞剧重演,需要职能部门真正俯下身来多听听群众的反馈意见、举报投诉。根据过往的情况,奇葩证明的出现,有些出于法律制度的不合时宜,有些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够畅通,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有些工作作风有问题,缺乏责任意识,而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  (春城晚报 评论员刘孙恒)

编辑:徐婷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