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合宇聪 2017年8月,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公安分局新迎派出所青少年维权中心揭牌成立。作为云南省首个设立在派出所的青少年维权中心,这里的目标很明确——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9个多月后,目标的实现程度已有大致轮廓——青少年维权中心已帮扶学生15名,受理维权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帮助未成年人30人次,给辖区中小学校的青少年撑起了维权“保护伞”。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迎派出所青少年维权中心已成为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的窗口,使外界得以“窥视”在包括民警在内的多部门努力下孩子们的改变。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看看它的成长。
孩子“跑偏” 中心帮忙
去年10月的一天下午,新迎派出所辖区一小学领导向青少年维权中心反映,学生卢某长期请假旷课,学业即将荒废,请维权中心协助班主任对该学生家访进行帮教。
了解情况后,维权中心立即安排社区民警胡德贵及驻校社工到学校配合学生班主任,前往学生卢某家家访,结果两次均未找到家长。通过向物业确认,这家人一年前已搬走。
而学生卢某为了不让老师找到家长,竟和老师打起“游击战”,放学后躲到厕所或学校角落,看到班主任绕着走。一次,他绕着学校周围跑了3圈,把老师甩开后跑了,帮教工作毫无进展。
后来,有同学向班主任反映了一些情况,班主任终于找到卢某的家庭住址,并联系上他的母亲。家访得知,卢某的父母顾不上照顾孩子,常常有些愧疚,于是越发溺爱和纵容,使孩子慢慢“跑偏”。
在维权中心帮教小组的帮教下,母亲决定改变教育模式,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之后,孩子的情况开始好转。
类似的案例,维权中心做了很多,根据统计,自中心成立以来,共帮扶学生15名学生,其中帮扶长期旷课学生5名、单亲家庭心理受影响学生2名、因父母离异心理受影响学生7名、有“拔毛”倾向的学生1名。另外,接到4名家长电话咨询。
9000名师生背后的维权中心
数字背后的成绩,正是派出所联合相关成立青少年维权中心的初衷。
民警介绍,新迎派出所辖区共有学校、幼儿园11所,在校师生9000余人。一直以来,青少年在情绪管理、学业压力、与家人和朋友相处及自我形象建立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增加了他们遭遇风险或受到侵害的机率,更有甚者,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新迎派出所民警早已想到这些,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去年7月,他们以“护校安园”工作为契机,提出建立“护校安园”维权联动机制及对青少年保护性需求的分类、分级干预思路。
经过前期一个多月的准备,去年8月,派出所区检察院未检科、区教育局德育科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青少年维权中心。中心由民警负责,在全省首例引进专业驻校社工,协同在学校开展护校安园、老师、学生自身保护、反对校园欺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宣传等工作。
工作中,工作人员通过侵害事件的识别并对事件进行筛检分类分级及强制报告、针对早期可预防性事件开展专业的小组及个案跟进等社会工作,联系家庭及社区,形成“学生—学校—家庭—社区”之间资源和功能的互补。而针对一些“问题”学生,维权中心成立“关爱校正小组”,开展定点、定人、定岗精准帮校工作。
中心目前为止帮扶的15名学生,正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目标的集中体现。
成立后辖区再无学生受侵害警情
当然,要让青少年维权中心这一新苗茁壮成长,还需更多外在条件。还以学生卢某为例,这次帮扶之所以成功,得感谢卢某的同学。在校园里,一些老师、民警解决不了的问题,依靠同学却能解决。因此,在社区民警胡德贵倡议下,维权中心尝试在学校聘请学生担任“小小法制宣传员”,调动其积极性学法,用法律知识分析处理一些日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校园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
民警认为,很多情况下,面对侵害,一些同学不敢开口,而老师、家长也往往是事后才知道,此时可能已对有些孩子造成严重后果。“小小法制宣传员”能弥补这些不足,把这些问题及时提供给老师和民警,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受侵害的几率。
除此之外,辅之派出所的日常监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几率自会更低。
比如,派出所划出以辖区11所中小学、幼儿园为中心,辐射周边的4个治安警务责任区,依托110名校园内保力量、5辆巡逻车、60名巡防辅警等力量,加大对中小学校、幼儿园以及学生上、放学主要路段的巡逻控制力度和密度,提高校园周边“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的机率。
再比如,多次到辖区学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讲座、演练等校园安全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校园平安的重要性,接触相关法律法规;定期联合工商、质检、城管、文体广电等部门,对辖区内11所中小学(幼儿园)周边200米内“六无”和校园“五有”工作开展实地检查,签订治安安全责任书。
效果显而易见,维权中心成立后,新迎辖区未发生一起师生被盗抢案件,中小学学校周边200米内无网吧经营,无学生受侵害警情……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维权中心这棵新苗成长,辖区孩子们的身心会愈发健康,辖区治安会继续向好的趋势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