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反腐倡廉没有“缓冲带”
云南日报    06-05 09:39:21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通过对无法拒收的“红包”上交到纪委设立的廉政账户,可以视同拒礼拒贿,能视情况减轻或免于处罚,彻底消除了领导干部上交“红包”的后顾之忧。可以说,廉政账户对保护党员领导干部、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等发挥过一些积极作用。

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竟然把廉政账户当成挡箭牌,以为自己把“红包”上交到廉政账户,就是清白人,就没有违纪违规行为了,因此,一些人便打起了歪主意,将收到的“红包”交小头留大头,用这种方法来蒙骗组织检查;有的人口口声声强调已把“红包”都交到廉政账户,以此作为对抗组织审查的借口……以上问题的出现,从侧面暴露出廉政账户的局限性,亟待对这一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据报道,许多地方都注销了廉政账户,并明确今后党员干部违规收受“红包”按顶风违纪处理的通知,这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明智之举。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规定,要求党员干部增强廉洁自律、主动拒收“红包”的自觉性。既然有了规定就要执行,党员干部拒绝收“红包”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要求,凡遇到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应当场拒收,确实无法拒收的,应立即按干部管理权限报告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并书面注明送“红包”的人员、时间、地点和缘由。根据规定,纪检监察机关接收报告后必须调查核实,情况属实可免予处理,所收“红包”按违纪款物收缴;对于不及时报告或没有全额上交的,应对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按顶风违纪处理。

随着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方向发展,注销廉政账户,彰显党对腐败现象“零容忍”的态度,是考验党员党性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惩治腐败现象的一种釜底抽薪式强硬手腕,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腐败,促使党员干部由不敢腐向不能腐转变,让腐败行为再无借口和退路,更没有“缓冲带”。(云南日报 张培胜)

编辑:任骥远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