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对于昆明市公安局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分局阿拉派出所的老民警张卫平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他60岁的生日,也是他从警生涯的最后一天。
不论是在派出所还是在分局,提起张卫平,认识的人都会伸出大拇指,敬佩的喊上一声“老张师”,如今老张师脱下警服,大家还有点不太习惯。从警近30年老张师一直担任社区民警,但他这个社区民警似乎又不那么一样。
第一次在派出所见到老张师,可以轻易从他的气质判断出他是军人出身。60岁的他虽略有发福,但敬礼时标准的站姿、有力到位的举手,依然让人感受到他的训练有素,挺拔的身躯焕发出一股让人敬佩的精气神。
年轻时的张卫平。阿拉派出所供图
与著名篮球专家评论员张卫平同名的老张师祖籍天津,父亲早年参加革命,后南下定居贵州。老张师出生于1958年6月3日,当过知青,1975年参军,1982年转业到贵州安顺法院,成为一名法官。1989年,因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老张师调到了昆明大板桥园艺场,1994年调到官渡区看守所,1999年调到1998年刚刚成立不久的阿拉派出所。
做了20年“小事”的老民警
如今,老张师都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派出所的样子,“那时的派出所没有现在这么大,就是现在所门口矮房子的3间房。如今,派出所几经搬迁,又搬回了原来的地方,不过比原来大多了。”老张师近20年的社区民警生涯也见证了阿拉派出所及辖区发展的全过程。
老张师在派出所的工作,偶有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大事件,更多的则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琐碎事、家常事。这就是老张师的从警生涯的概括,一个把一件件、一桩桩琐碎、平常的小事坚持做了20年的派出所民警……
刚刚调到派出所的几年间,阿拉派出所的治安状况可算不上好,时不时会发生流窜团伙抢劫出租车、抢劫行人,甚至抢劫吸毒人员“黑吃黑”的案件,当年身为社区民警的老张师也不得不跟这些流窜团伙过过招。据老张师回忆,当年,作为社区民警的他,都参与打掉过6、7个流窜抢劫团伙,总共抓获4、50人,在这之后,阿拉派出所辖区的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就在此时意外却发生了。
意外受伤却迎从警“第二春”
2003年的初冬的一天夜里,老张师赶往派出所加班途中,就在当时派出所门口的贵昆路上,不幸被一辆闯红灯的微型车撞倒,虽然后经救治没有危及生命,但他右腿、右手多处严重骨折,右眼视网膜完全脱落,面部缝了40多针。老张师受伤后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以为,我的从警生涯到此就要结束了,躺在病床上的我,甚至不敢想,我有朝一日能穿着警服退休。”民政部门认定老张为工伤七级伤残,为他办理了“伤残人民警察证”。如今老张师走路还是有些不便,右眼也只有光感而已。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老张师重新回到岗位后,上级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实际状况,想照顾他到机关后勤比较轻松的岗位工作,多次被老张婉拒。在认定老张工伤后的15年里,他从没有因工伤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从未因身体原因而随意请假,从不随便诉说伤口疼痛,更没有泄气、怨气的话语。
早年阿拉派出所合影(前排右二为张卫平)。阿拉派出所供图
几年间,老张师一直在康复,派出所也随着辖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2004年前后,辖区工厂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如火如荼,随之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这些纠纷如果不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治安问题,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派出所急需一名熟悉法律业务的民警站出来担当化解纠纷的工作。此时,刚刚伤愈的老张师找到了他的用武之地。
“当时,每天派出所当班民警消化警情,调处治安案件、矛盾纠纷需要耗费很多警力和精力,这一直是所领导的一大烦心事。我受伤后,不能像过去一样执勤巡逻、查缉抓捕,更多的只能做些非体力的或配合的工作,结合自己的情况,派出所领导安排我到调解室工作。”2006年开始,老张师开始为派出所进行治安纠纷调解,从原先各个民警轮流来,渐渐变成了老张师专职做。“老张师曾经做过法官,对相关民事法律条款熟悉,他调解的纠纷都有理有据,双方都能心悦诚服。”阿拉派出所所长马辉说。
接受任务后,老张师知道这既是组织上对他的照顾,也是对他的一种信任。老张师曾有担任法官的工作经验,法律基础比较好,对法律条文也熟悉,但那毕竟已过十多年。为了完成好这项任务,老张师重新捡起了书本,认真学习法律条文,同时对辖区的治安案件和矛盾纠纷认真梳理研究。自此,老张有了适合自己且有所作为的工作。
不过,老张师刚刚开始调解工作不久,就遇到问题了。
见证辖区经济发展 “站在”矛盾纠纷第一线
农村经济发展了,村民们都有钱了,纷纷加盖扩建自家房屋,普照村一村民小组的一对姐妹也不例外,2008年,妹妹家将自家院坝进行扩建,却无意间占到了姐姐家的宅基地。本来一家人好好沟通下就没事了,但妹妹却想偷偷把院坝修了。姐姐发现后可不干了,叫上婆家亲戚到妹妹家阻挠施工,要把被占掉的宅基地夺回来。妹妹一看姐姐这么不给面子,也叫来婆家亲戚,双方对峙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引发冲突,期间还造成人员受伤。
张卫平在辖区进行走访检查。阿拉派出所供图
老张师接到报警后,很快就赶到村里,与村委会共同做了两家人工作。双方都有亲戚受伤,此时都在气头上,可谓是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要是这个纠纷不处理好,不仅仅是两姐妹家要反目成仇,还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冲突。于是老张师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反反复复到姐妹两家做工作,每家人跑了不下二十次。“都是一家人,因为这么点事动手,妹夫把姐夫打了,姐夫家的亲戚把妹夫家的亲戚打了,值得吗?这不成了村里的笑话了吗?”经过老张师耐心相劝,姐妹双方终于摒弃前嫌,妹妹家主动拆除了占用部分,姐姐家也主动担负起照顾两家伤员的工作,一场“家庭危机”终于得以解除。
“调解纠纷比断案判决要难太多了,往往双方的纠纷牵涉甚广,了解这个‘历史渊源’就要大费周章,为了能让双方心悦诚服,必须耐心的倾听双方的诉求,认真地做双方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双方达成一致。不单单是和事老那么简单。”
2016年8月份,夫妻俩在白水塘居民小组一家具厂做工期间,两人的孩子在家具厂里玩耍,结果孩子爬进木屑刨花堆里窒息死亡。夫妻俩不能接受孩子意外身亡的事实,认为家具厂对孩子的死亡有责任,家具厂则认为夫妻两做工期间将孩子带进厂内违反了工厂规定,家具厂不应该承担责任。一时间,双方也是闹得不可开交。
张卫平在派出所值班。阿拉派出所供图
老张师接到双方的调解申请后,将双方约到派出所,从法律、法规、人情的角度进行了一一说明,让双方都能真切的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最终通过老张师数日调解,双方在之前存在巨大争议的情况下,达成协议,事件没有进一步恶化,得以圆满解决。
“法言”“方言”并用调解显真情
12年间,老张师处理的纠纷调借2400余起,近6成调解都能令当事双方心悦诚服,握手言和。调解工作中,老张师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坚持“法言”和“方言”并用,讲到法律条款、工伤赔偿和涉嫌违法行为时,他擅长运用专业语言,能熟悉地引用法律条文条款,为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人间是非长短总关情,老张师工作中注重说话技巧,不论是批评教育还是说服劝导,都只对事不对人,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上、事情的点子上。老张师注重调解工作情理与法理相融,调解中,他既依法调解,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释工作,使当事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又要坚持人性化执法,情法相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成双方当事人相互谅解,最终达成和解。
张卫平工作照。阿拉派出所供图
多年来,除了遇到牵涉面大、需要所领导亲自协调的案事件外,一般情况下这项工作很少让领导操心。粗略统计,10余年的时间里,老张师共收到群众感谢信及锦旗100余次,数字的背后,是老张日复一日用一只眼睛翻阅卷宗的结果,汇聚了老张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真情。
眼看退休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老张师从不轻易提及自己退休的事,同志们也没太在意。不过,在所领导那里,年前他就作了报告,以便所领导有相应人事调整准备。派出所工作自春节的“小年”过后,随着外来人口逐渐返城就开始忙碌起来,老张师的调解室也不例外,今年3至5月,调解室受理案件31起,老张师一直一声未吭默默去工作。所长原本想安排老张师补休假几天,轻松办理退休,可是今年以来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派出所警力实在是捉襟见肘,老张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决心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到最后一天,他要为自己的从警岁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希望徒弟们牢记自己的嘱托
11日上午,昆明市公安局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分局为退休民警举办退休仪式,原来安排老张师发言,老张师上台就寥寥数语,回到了座位。仪式结束后,老张师告诉记者,他其实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想告诉他的徒弟、后辈们……但当他站到台上却又突然说不出来了。“臧克家有诗,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我在从警29年,4一直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工作。”老张师表示,奔忙近40年,突然退休了,还真有点不习惯,首先要好好陪陪妻子。
1999年,张卫平获分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证书。阿拉派出所供图
仪式结束,老张师向徒弟们反复叮嘱,调解工作没有捷径,每一次调解都必须推心置腹,耐心、细心、真心,让当时双方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及人性化。有些纠纷和案件背景复杂,利益交织,情况多变,稍有不慎,小纠纷会变成大案件,行政案件会演变为刑事案件。如何有效进行调解,如何降低当事人维权成本和提高派出所工作质效、增加群众满意度,都需要民警有扎实的调解能力。倾力投入、认真对待,一件件理、一项项调。
老张师退休了,退休之时工龄43年,党龄38年,从警29年。他先后担任过管教民警、社区民警、治安民警,每天在做平常事,一切顺其自然、平平淡淡,在公安队伍中也是一名平常普通的党员民警,虽然他因工受伤后一条腿留下残疾、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但每当敬礼他毅然能站成一棵挺拔的劲松,两眼坚毅地平视前方,让人感受到,他与曾经身上的警服、头顶国徽有一种协调和一致。(昆明信息港 记者合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