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张晓莉)6月1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要求双黄连注射剂修订说明书,禁忌项中须列出“4周岁及以下儿童、孕妇禁用”,并增加警示语“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博士杨晓龙表示,要预防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纠正观念,在接受治疗时能选择口服药,就不要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注。
据了解,今年5月份的时候,国家药监局就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关于修订柴胡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修订是在说明书“禁忌”项下加上了“儿童禁用”。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要求对参麦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
记者走访了昆明多家医院了解到,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公告后,省市食药监局就将公告内容通知到各医院,医院都按照国家规定严格使用。一位儿科医生表示,尽管双黄连注射剂适用于病毒及细菌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病症。但近年来,医院基本不对儿童使用中药注射液,一般使用见效快的西药,只有口服药中有部分中成药。
其实修改中药注射液的说明书,早在10多年前就出现。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就有鱼腥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被陆续责令修改说明书,并要求注明“儿童或孕妇禁用或者慎用”。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也显示,2017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和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是54.6%和37.6%。从严重报告涉及的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给药占比较高,为61%,比前一年上升1.3%。
“医学界对中药注射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资料显示,目前国家批准生产的中药注射剂有好几百种,都被投入临床应用。但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原料是各种草药,成分复杂,而中药注射液又不要求提纯到单一成分。如果没有把杂质排除干净,那么注射液中的异性蛋白就可能成为过敏源,导致使用者特别是婴幼儿出现过敏或其他输液反应。”杨晓龙说。
此外,杨晓龙提醒,在接受治疗时,能选择口服药,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静脉输注。“除去药品质量以外,静脉输液过程中也潜藏着很多危险因素。看似透明的输液液体中,其实还含有许多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通过输液进入并残留在人体血管内,轻者可能会造成血管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并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另外在临床准备及添加药物等操作步骤中,环境污染和人员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有机会进入药液。”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