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游戏障碍”正式列入“精神与行为障碍”。随着这一权威组织的发声,“游戏成瘾”是不是病的争论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然而这一最新答案对人们更广泛深入的影响却又似乎刚刚开始。
一方面,世卫组织的新规范直面游戏成瘾的世界性问题,将其正式纳入科学观察、科学界定和科学应对的轨道。对游戏成瘾是不是病,在哪种情况、哪种程度上是病作出了明确回答,为社会各界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划定了边界,搭起了框架。这不但让社会管理者在制订相关网络和游戏管理法规时有了更加明晣、更可凭借的参照系。同时,也为医学工作者,尤其是精神医学的工作从专业角度研究游戏成瘾致病机理,开发相应治疗措施打开了大门,奠定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定义为一种疾病,是站在精神医学的专业化角度进行的一种科学研判。相应的,其应对解决措施也应当以同样的专业角度,由专业的精神医疗机构来实施。也就是说,具体得没得这个病,得了这个病究竟怎么治,还得正规医院大夫说了算。而在现实情况中,大多数人对于精神医学的专业知识,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去了解掌握。由此就很可能带来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对某部分社会公众来说,“游戏成瘾是病”仅仅是一个概念,知道这一概念,不但无益于其采取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反而会加重其心理焦虑,没来由地产生“疑病症”,这对于那些对自己孩子接触游戏本已高度紧张的家长来说更是如此。而相应地,也可能会有一些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主动利用与夸大公众对“游戏成瘾是病”的焦虑,推出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所谓“治疗项目”。在这一问题上,前些年迅速兴起又迅速败落的诸多“网瘾学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教训。
由此可见,对于“游戏成瘾是病”这一已经明确的事实,社会管理者和医疗工作者的态度应当更加积极一些,以便更快更好地拿出符合科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而普通社会公众则不妨相对“消极”一点,更加理性一些,无需因自己或孩子喜欢游戏就担心自己因“游戏成瘾”患病,更不要一来就产生“治病”的冲动。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多元爱好,提升自控能力,让自己眼界更开阔、生活更丰富。这种天然的“药方”使好了,才是应对网络世界和游戏生活的正确方式。(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