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贾薇) 2018年5月24日,一场“三有”工作现场观摩会,在西山区金碧街道弥勒寺社区106号院进行。按照《西山区全面推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三有”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相关要求,每周四在各街道办事处召开“三有”工作现场观摩会,此次着重观摩的是106号院无人管理小区零发案创建情况。
从2005年院坝无人管理社会治安案件频出,到2016年由街道、社区、派出所安装视频巡查网、警民互动网,并由居民出资聘请保安进小区以来,106号院近两年保持“零发案”。
从过去“没人管、管不了”到现在“管起来、管得好”,西山区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治理思路,迅速在全区街道、部门凸显。
“群众才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只有充分发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社会治理工作才找得到支撑,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西山区委领导表示。
从“实施方案”看西山探索路径
2018年5月16日,由西山区政府制定的《西山区全面推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三有”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提出:将积极推进以“有硬件、有队伍、有机制”的“三有”举措为支撑的立体化工作体系,着力打造政府职能、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多位一体的管理服务模式,增进全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有”工作实施方案,是西山区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践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思想,紧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西山区人民的新时代主题背景下制定的。作为一项将检验基层落地生根的工作体系,实施方案让全区社会治理工作从体系、机制到管理,有了真正的抓手。
更重要的是,按照“三有”工作实施方案,让每个相关职能部门都清楚自身的定位,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在5月16日“三有”工作实施方案出台第二天,西山区民宗、信访、安监、司法、法制、城管、交警、消防以及各街道主要负责人,在西山区副区长朱显福带队下,先后在各街道办事处开展“三共三有”工作现场观摩,截至目前已经在棕树营、金碧、福海、前卫、海口、马街、永昌、西苑和碧鸡街道办事处开展了9次现场观摩会。
“每周组织各相关部门在各街道进行现场观摩,是要通过参观学习各街道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及亮点工作,形成全区社会治理‘三有’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朱显福说。
西山区“三共三有”体系的制定,是在深入借鉴区公安分局、区消防大队在“三网建设”工程和“智慧消防”监测系统推广安装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其做法是:以单位出资、公众筹集、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落实资金来源,与辖区单位加强合作,逐步完善落实在硬件、队伍和各项工作制度方面的准备,联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因为精准把握了社会治理“投入”与“产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西山区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辖区百姓。
同时,西山区以打造“五员进网”“四员联动”等网格化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卫复审、创园复查等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将辖区群众全员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来。以打造夯实“平安西山”为抓手,推动“活力核心区”创建的各项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深化。
从“轮值轮防”看“三共”治理
2018年6月17日一早,尽管第二天才是自己的“轮值日”,李志强还是早早拿出了“治安志愿者”红袖套,戴上这只红袖套,作为治安志愿者一周的轮值日开始。
从6月18日到24日,38岁的李志强和47岁的卢秉亮,要负责环城南路电动车一条街的治安轮值。所谓“轮值”就是作为辖区的治安志愿者,在做生意的同时,兼顾注意周边环境的可疑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辖区派出所。
他们的轮值工作起源于刘家营派出所以“上下联动、轮值轮防、邻里守望”开展,共120多家商铺参与的“联防联建”。通过对轮值商铺实行统一登记在册,公布姓名、联系电话、社区民警等信息,每周轮换一家商铺开展轮值工作,并对责任区开展邻里守望巡逻。
李华清是刘家营派出所社区民警,说起轮值轮防的成效,他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了“群防群治微信群”里的内容:微信名“环城西路374号小牛电动车”问:李警官在不在?我们售后这边还停了一辆没上锁的电动车,万一被偷了,不是给我们环城西路抹黑啊;一条微信说:各位注意啦,这两个人用假钞买东西(并在群里发了两人的截图)。
如今,刘家营派出所12名社区民警都建起了各自辖区的微信群,共有沿街商铺、物管门卫、治安积极分子1086人加入派出所的各个微信群,成为辖区警民互动、商铺互动、邻里守望最重要的交流平台。
此外,和轮值轮防起到相互补充作用的视频巡查网、警民互动网,在对弥勒寺社区106号院这类老旧无人管理小区的治理上,进一步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实践成效。
106号院从2005年开始就无人管理,卫生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治安状况堪忧,一直是辖区的社会治安“重灾区”。从2016年1月由街道、社区、派出所协同管理以来,依据“三网建设”的大力实施,建立了包括人口、房屋、城市部件等各类社会信息在内的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借“大数据”之力,推动社会治理模式迈入新时代,从而真正实现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精准化管理格局。
无论是金碧街道的“轮值轮防”、棕树营街道的司法所医调委、马街昆一中西山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昆华医院三网建设,还是福海街道省委信访维稳工作等,都是对西山区“三共三有”体系模式的实践。它们合力推动了西山区在基层摸索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并成为实现政府与群众有效有序协商互动的良好平台和手段。
从“一支队伍执法”看“三有”落地
在西山区“三有”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强调“一支队伍执法”是西山区委、区政府为了加快完善推广一专多能、一队多用、资源整合的“一支队伍执法”工作机制,营造一个行政高度聚合化、参与多元网格化的新型治理环境提出的。
实施方案对“三有”工作体系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明确工作要求,就是要通过具体操作规范,把“三有”建设落到实践层面,把对非常规事态的预判转化为常规管理的能力,推进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在棕树营街道,6个不同职能部门,26名工作人员,400多次联动执法,共同见证了西山区棕树营街道“一支队伍执法”工作取得的成效。
2017年4月,正值“创文”创建艰难开局。辖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私搭乱建、食品安全等问题不少,但让棕树营街道在实际处理中却感受到很多无奈。多头管理形成很多职责壁垒,也让实际工作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如何有效整合辖区公共资源,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就此,棕树营街道结合“创文”相关要求,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一支联合执法队。
“占道经营需要城管部门、乱停乱放需要交警部门、辖区治安需要公安部门、卫生经营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只有充分整合辖区公共单位资源,打破职责壁垒,形成有效合力,才能推动辖区形成良好的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如何让“一支队伍执法”高效运转?
联合执法队每个成员单位选定了两名联络员负责日常工作对接,每周五举行工作例会,由各家成员代表汇报一周整治情况,并确定下周工作主题。涉及整治辖区乱停乱放,由交警二大队主要牵头进行,其他部门现场配合,每周至少两次联合执法。并在四十三医院、棕树营派出所、大观公园、鱼翅路华夏中专4个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棕树营街道联合执法亭,每天早上8点半到晚上10点半由相关工作人员轮流、轮训、轮管值守,居民发现问题可及时到执法亭反映。
同时,街道将辖区细分为97个网格,每个网格均有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下沉,从而组建起一支由街道机关干部、党员、小区楼栋长、志愿者、辖区公共单位等人员构成的223人的网格服务队。
从成立之初至今,联合执法队一年多以来,长期、常态对校园周边、临街商铺、老旧小区的占道经营、游商小贩、私搭乱建、违规停车、食品安全等开展不间断整治,为辖区居民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经过“一支队伍执法”的高效运转,困扰土堆社区城中村居民的占道经营“顽疾”得到有效根治;和平海鲜农贸市场外乱停乱放的车不见了踪影;丹霞路上,店外经营的商户自觉将东西收回店内;多个小区实现了零发案率……
“一支队伍执法”,真正完善并推广了“一专多能、一队多用、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精准化管理格局,既是对西山区“三共三有”社会治理新模式成效的印证,更是持续完善“活力西山”创建,为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活力核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基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