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廖兴阳) 昨日举行的“第三届云南多肉产业论坛”上,多位演讲嘉宾认为,多肉产业已从“风口”期转入“洗牌”期,高速发展的扩张时代已结束。
2012年,多肉植物逐渐进入我国。2014年左右,云南多肉植物种植面积呈快速扩张势头,从业人员也快速增加,并渐“成长”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多肉产销区。据昆明萨库仑园艺公司总经理陈鹏介绍,云南的多肉种植区域相对分散,其中昆明是全省最大的种植区域,包括斗南周边、昆阳、宜良、嵩明、东川等地。云南的种植生产面积在5000亩左右,规模居全国各产区之首。
中国花协盆栽分会多肉小组组长王新国认为,2016年之前的多肉产业几乎是“多金”的标签,手中只要有货,就能快速变现盈利,无需营销、发展渠道商,扩大种植面积就是扩大“现金池”。经过数年的爆发式增长,云南多肉植物从依赖种苗引进,过渡到自给自足,再到开始输出品种。而随着产量的不断增长,市场需求量从此前“多金”时代渐入行业“搏杀”期,红利时代宣告结束。
据陈鹏介绍,多肉植物每平方米的生产成本为200元至300元,但是现在大多数生产基地每平方米的产值也就这个水平。换句话说,云南多肉行业的从业者,现大多处于维持生存状况。不过,也有部分基地每平米的产值超过1000元的。可以说,目前云南多肉产业正进入一个行业“洗牌”周期,但短时间内不会有大量从业者退出,因为多肉的时间成本附加值很高,耐心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