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福建芗剧《保婴记》在云南省滇剧院上演,接下来的两天里,该剧将连演两场,让云南观众得以欣赏这一富有地方色彩的剧目。
《保婴记》故事发生在古代闽南乡间,讲述病危的林秀才弥留之际告诉与自己相依为命且执意一同赴死的母亲,说邻村有位姑娘怀着自己的孩子即将临盆,但恐性命难保,恳求母亲搭救。母亲于是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在左邻右舍一帮子古道热肠的七姑八姨们的接应与护送下,成功地“拐带”出那位身怀有孕、正要自寻短见的金姑娘。但姑娘的失踪因被其不明真相的父亲报入县衙,而惊动了官府,于是便有了八姨挺身就擒、母亲慨然投案自首、县令成人之美巧妙息讼的一波三折。
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在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坐唱形式的“歌仔馆”。清末,由于迎神赛会的需要,清唱的“歌仔馆”走上广场,出现化妆游行的表演形式,时称“歌仔阵”。此后,“歌仔阵”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和乱弹的剧目及表演艺术,在农村谷场、庙埕牵草绳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逢年过节,也搭戏棚表演。因为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歌仔戏。
歌仔戏音乐曲调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与表演艺术,民国初年盛行一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改良调(子弟戏)主要流行于龙溪芗江一带,就正式改称芗剧。1951年8月,歌仔戏霓光班与子弟戏新春班合并成立漳州市实验芗剧团。从此,芗剧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多年来创作与上演了不少优秀新剧目。(云南日报 记者侯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