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北京时间14日凌晨,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成功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都江堰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最伟大的奇迹。秦朝两大闻名于世的筑长城、修建都江堰工程,只有都江堰现仍造福人类。秦昭王时代,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开拓修建都江堰己二千多年,至今仍然造福于天府之国。
都江堰旁磨儿潭水库风光
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外江的“鱼嘴”、“金刚堤”、”宝瓶口”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 都江堰全景给后人留下了一处风景如画的山水卷。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是沟通长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宋代文献已有灵渠灌溉的明确记载,干渠上以有坝或无坝引水、提水等多种形式灌溉湘桂走廊沿线农田,目前灌溉面积约6万亩。
游客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游览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评审专家组成员谭徐明说,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工程类型最为丰富,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蓄水灌溉、高山梯田灌溉系统、拒咸蓄淡、桔槔提水井灌、溇港系统等,类型涵盖最为广泛;二是遗产代表性最强,代表了山区、平原、盆地、沿海地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灌溉水(土)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各遗产工程均为典型代表;三是科技价值十分突出、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广西桂林兴安县千年古灵渠上拍摄的石拱桥(2014年8月23日摄)。
姜席堰,有“龙游的都江堰”之称,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灵山港(旧名灵溪)下游后田铺村。建成至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相传,堰为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至1333年)达鲁花赤察儿可马的任上所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姜席堰进行了保护与修缮。据县水利志记载,从1950年国家投入大米7.4万斤用于修建姜席堰护岸工程至今,到2013年,已先后15次对堰、渠进行程度不同的修复、加固、改建。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正是这种种努力,才使姜席堰至今还在滋润灌区的农田,造福龙游百姓。
姜席堰枢纽工程由上堰、沙洲、下堰、汇洪冲沙闸以及渠首分水闸五部分组成。 整个枢纽以河道中的沙洲为纽带,上联姜堰,下接席堰,组成一条长约六百三十米,略似直角形的拦水坝。在河道上利用沙洲堰坝组成为一体的大胆构想和高超的筑堰技艺,是姜席堰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治水史上十分罕见。
湖北襄阳白起渠(又名长渠)被确认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予以授牌。从此,“华夏第一渠”白起渠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长渠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都鄢城(即楚皇城,今宜城市郑集镇境内)时,在蛮河武安镇立碣壅水、引水围城作战而开凿的。
秦灭楚后,长渠(白起渠)成为引水灌溉渠,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良田。该渠已有2297人参与年历史,创建时间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灵渠早65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引水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