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记者李思娴 通讯员田甜发自湖南凤凰)我的家乡在湖南省凤凰县,从少年离家求学至今20余年,无论异乡异国,每年都要回家,看看亲人,会会朋友,吃吃家乡菜,这一年方可圆满。
凤凰地处湘黔交界,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为何这座秀美的小城吸引了无数历经喧嚣的人们驻足,只因凤凰古城历史不长,但人杰地灵,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城内石板街、古代城楼、明清古院,沿江的吊脚楼,城外蜿蜒清澈、桨声舟影的沱江,一派宁静安详的小城风光。
国庆黄金周,古城游人如织,酒店、客栈和商铺生意火爆。古城东正街、和堂街等临街商铺里,人潮涌动,摩肩接踵。
和很多依靠旅游发展起来的小镇一样,凤凰本地人很多都吃上了“旅游饭”。沱江两岸的吊脚楼里,原住民已经不多了。他们把吊脚楼租给外来经商者开旅馆、酒吧和商店,自己则用租金在凤凰新区买了新房,安家落户。
我的同学很多都去了外地工作生活,而老同学丹妮却选择了坚守。她说,守着一个小店,每天打交道的却是天南海北的游客,自己也不会和这个时代脱节。
“客栈15间房,基本天天都是满的,我压根走不开,老同学,晚饭就来店里吃吧!”放下电话,我应邀来到丹妮位于江边的客栈。丹妮对这几天的生意非常满意,她说,今年来凤凰旅游的人非常多,假期后面的这几天生意估计还会更火。
2002年,凤凰县开始发展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热门景区之一。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凤凰县却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让古城之外的村庄与田野生机盎然,精准扶贫带来的活力与变化,让古城之外的景物都呈现出新气象。
趁着这个假期,我去了一趟叔叔家。叔叔家在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从凤凰古城到叔叔家大概有7公里路程,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间行驶,不到10分钟就到了。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看得见叔叔,叔叔总说,进城一趟实在不容易。叔叔的话不假,以前都是步行,来回一趟要一两个钟头。后来,农用车开始载客,一车能拉数十人。由于坡度大、弯道急,村民出过几次事故。
如今的菖蒲塘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带着记忆返乡,我看到了新的活力正在迸发。
从民谣中的“有女莫嫁菖蒲塘,塘上只长菖蒲草”的穷村寨,到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先进示范村,菖蒲塘村用了30多年。
1988年,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村里引进椪柑;1995年,椪柑供大于求,又引进“米良1号”猕猴桃;2002年,从福建引进平和琯溪蜜柚;2007年,又引进四川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
试种成功,立即推广,不断改良,市场一步步打开,水果品类更新换代,如今,“菖蒲塘水果”的品牌日渐响亮。现在,村里基本上都已转向种植经济作物。水果种植、外出务工成了菖蒲塘村脱贫致富的主要动力。
一个在外当兵多年回家探亲的弟弟说:“现在变化太大了,最近3年有现代化新农村的感觉了。如今政策好,等我退伍后,要回农村做点事。”
除了村子变美了,村民变富了,观念的改变才是最大的改变。以前,农民一辈子两件大事:造一座新房、给儿子娶媳妇。在和亲人们的聊天中,我得知,过去娶媳妇,表面上看,孩子是自由恋爱,实际上到最后还是家长说了算。如今,双方父母见面,不再谈“钱的事”,只要“孩子愿意就行”。
一个村子里有一个中国。回到家乡,切身感受这里的变化,就像在触摸时代的脉搏。全面小康的建成,必将让农村落后、农民贫穷的固有观念,成为泛黄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