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万娅)每当听到6岁女儿诺诺肆意开怀的笑声,阿诺总是感慨:“她生在这个时代,生活真好!”
阿诺的母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物质匮乏,百废待兴,饥饿是她最深刻的童年记忆。阿诺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和母亲相比,童年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和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女儿相比,还是差距不小。2012年出生的诺诺吃穿应有尽有,无忧无虑的笑声在阿诺听来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
阿诺一家三代的童年生活,印证着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巨变,也折射出昆明市民越来越幸福的日子。
从“饿肚子”到吃穿应有尽有
如今的生活就像万花筒
阿诺的母亲说,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有两件,一是饥饿,一是想拥有军布包。
1959年到1961年,中国遭遇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当时的很多人都经历过饿肚子的日子。到现在,阿诺的母亲总害怕6岁的小孙女饿着,老是叮嘱孩子要多吃饭。
1982年出生的阿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小时候已不愁吃。但那会儿,阿诺馋糖,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他最爱的大白兔奶糖,所以他喜欢过年。那一代人的童年,物质相对有限,遇到爱吃的老人头雪糕、夹心饼干等,食欲就像被困在狭小笼子里的小兽,只要一有机会便会溜出去,贪婪地寻找着哪怕只是味觉的一点点刺激。
然而,对于2012年出生的女儿诺诺来说,吃糖已不是什么稀罕事。阿诺的母亲觉得,现在孩子的零食就像万花筒,哈根达斯、巧克力,还有各种进口小零食应有尽有。此时,家长关注的已不是有没有吃的问题,而是品质和健康问题。
女儿诺诺极大地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吃得好,穿得也好。小小年纪的诺诺已会挑选衣服款式,自主选择喜欢的颜色,穿新衣服更是平常的事。但在阿诺记忆里,小时候穿新衣服是一件特别有仪式感的事,只有大年初一才能换新衣。而母亲那一代的童年更艰苦,新衣服是奢侈品,家里兄弟姊妹多,衣服是“传袭制”,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相较于没有新衣服,阿诺母亲的童年最遗憾的是没背上军布包。军布包是当时最流行的东西,但她始终爱而不得。
从凤凰牌自行车到家门口乘地铁
现在进城出行都很方便
阿诺一家都是彝族,住在官渡区阿拉街道(原阿拉乡),至今一家三代人都没搬离,但三代人眼里的阿拉乡却大不相同。
父母那一辈,家里住的是阿诺爷爷自己盖的土基房,兄弟5家人挤在一幢土房里。后来分家,阿诺的父亲自己盖了土基房。上世纪90年代初阿诺家住上砖房,如今阿诺有了独幢小洋房。
在阿诺父辈、母辈的年代,阿拉乡只有一条主路,放眼望去是阡陌纵横的村庄,进城是一件让人非常兴奋的事儿。当时的“城”指现今的景星街、百大新天地一带,在当时是百货大楼,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城郊居民“尝鲜”。
当时从阿拉乡进城,母亲要走整整两小时的路,上世纪80年代,家里来了新玩意儿——凤凰牌自行车,从阿拉乡进城时间缩短到40分钟,小时候父亲会骑着自行车载着阿诺进城凑热闹,但农务繁忙也不常去。
到了女儿诺诺的童年,家里有了私家车,家门口还有地铁。家门口的路也从以前的土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昔日农田遍布的阿拉乡如今拥有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这让阿诺一家四口去东、南、西、北4个城区都只需25分钟左右车程,周末送女儿诺诺上舞蹈班非常方便。
从“为学费发愁”到免费上学
当今这个时代美好又幸福
阿诺的母亲只读到二年级,因为需要帮助父母分担农活,到田间地头和父母一起挣工分来换取粮票、油票、布票,维持一家人生计,同时还要照顾3个弟弟妹妹。
小时候没学上的母亲对考大学“情有独钟”,她希望阿诺好好读书,不再像她一样因学历不高发展受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读书不再是难事。但阿诺读小学的年代,每到开学季,父母还是会为学费发愁,那时候不但要交学费,还要交教材费、学杂费。
到了今天,孩子们读书变得越来越容易,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免费,每天还有营养餐,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手段也都突飞猛进。如今,女儿诺诺学习还有了更多选择,除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课外报了舞蹈班。此外,为了提升女儿的感受力、想象力,一家人会有意识地让诺诺和大自然接触,每个月计划进行一次短途旅行,每年计划进行一次长途旅行。6岁的诺诺自信、大方、快乐,拥有着阿诺母亲当年想也不敢想的幸福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