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空中120”的理想与现实:停机难收费贵等问题亟待解决
昆明信息港    10-10 08:49:07

IMG_3909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报道 杜文蕾)当你遇到突发危重疾病时,脑海中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拨打120急救电话。

飞驰的救护车奔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进行着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可如果危重患者处于远离市区的地方,救护车难以及时到达,这样的“生死时速”急救又该怎么进行?

上月初,上海金汇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携手中国人民财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举办了“空中救援·人保领航”直升机应急救援服务启动仪式,正式将“空中ICU”直升机救援服务引入昆明。

事实上,早在2016年,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国际医院就已经与直升机公司合作开展了航空医疗转运业务。

云南构建空地一体化立体救援体系的进程,正在持续加速中。

优势

抓住“时间窗” 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呈贡医院的停机库里,价值1.35亿元的直升机AW139正备勤待命。

这是昆明目前最专业的医疗救援直升机。在发生紧急状况需要直升机救援时,医疗主管部门和军民航管制部门将遵循生命救助黄金原则进行快速批复,只要符合适航条件,15~30分钟内,这架配备了呼吸机、除颤监护仪、注射泵、吸引器、脊柱板(医用担架)、氧气瓶等急救医疗设备的“空中ICU”就可起飞。

时间就是生命。随着昆明城市化不断推进,构筑“空地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日益重要。在救护车无法快速抵达的地方,由直升机展开救援;在直升机难以降落的地方,由救护车加以衔接,二者相互借力,是提升院前急救服务的有效方法。

“急诊面临的很多疾病都有‘时间窗’,比如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在4.5小时,病人在4.5小时之内和之外送到医院的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急性心梗,我们要求在90分钟之内找到‘罪犯’血管,如果能在90分钟之内找到并把血管开通,抢救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而如果超过90分钟,患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科副主任张玮介绍。

金汇通航西南区总经理盛登峰介绍,相关统计数据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救援不及时和救援措施不当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者中大约40%为当场死亡,60%在送往医院途中或在医院中死亡。在1000例交通事故伤者中,只有 14.3% 乘救护车到达医院。对于交通事故重伤者,30分钟内获救,生存率为80%,90分钟内获救,生存率为10%以下。

“云南因多山,陆地交通比较不便,而且自然灾害频发,有很多创伤性患者无法得到第一时间救治。”张玮介绍,地形和云南地区很相似的法国,一直在大力推广直升机院前急救,效果非常明显。

业内人士介绍,空中医疗救援因其快速、灵活、高效的优势,已在一些国家被广泛应用,并且拥有了成熟的常态化运营体系。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拥堵城市,对有需求的患者来说,借助航空设备,就有可能更快捷地脱离疾病的困扰。

筹谋

所有州市都将建空中救援分中心

突发疾病需要马上转运,器官移植需要紧急运送,突发事件现场亟须救援……在挽救生命的过程中,空中救援开启了地面交通之外的新通道。

云南省卫健委副主任陆林介绍,目前云南省包括昆明市的公共卫生救援(含医疗救援)主要是陆地的平面救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要加快推动立体救援体系建设。现在云南省已经有了一支水上救援队伍,同时经过多年建设,云南常规的陆地救援已经颇具成效,但空中救援体系相对来说还是个弱项,虽然已经有一些通航企业在开展相关业务,但空地一体化救援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山高路远、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缩短交通运输时间以抢救生命的需求,加速推进空地一体化救援体系已经到了很迫切的时候。

在谈到云南布局空地一体化的救援体系时,陆林介绍,“首先是在昆明地区启动空中救援机制,然后逐步向各州市辐射,预计未来云南各州市都会有自己的空中救援分中心,具备条件的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希望在两到三年时间里将空中救援覆盖全省。”

金汇通航西南区总经理盛登峰透露:“我们的直升机都会在基地医院备勤,此次选择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在云南的首个基地医院。今年我们还计划在云南部署2-3架医疗救援直升机,未来在云南每一个州市都会有至少一架医疗救援直升机。”盛登峰表示,作为云南省会,昆明至少要布局10-15架医疗救援直升机才能够做到“黄金一小时”救援圈。

难题

停机难收费贵等问题亟待解决

云南正在大力推进空地一体化的立体救援体系,但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少。

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空中救援的硬件设备还比较有限。“ 比如说,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能够提供这项服务的通航企业数量有限。在云南能提供空中救援服务的通航企业有5家以上,但真正在开展这项服务的,就只有一两家而已。”陆林介绍。

其次,停机坪也是推进空中救援体系建设的难点。金汇通航西南区总经理盛登峰这样形容:“市民开车出行时要考虑停车位,而我们在日常飞行训练中,同样要考虑停机位。”事实上,直升机起降对周边环境要求并不算高,医院内的草坪、学校操场、空地甚至被交通管制后清场的道路都可以作为临时起降场所。但因为处于初级阶段,从设备、人员、基地等方面都比较缺乏。盛登峰说:“航空紧急救援要求救援人员有专业救援知识、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纪律性,此方面的专业人才稀缺。”

此外,空中救援的费用难题,也是困住这项事业前进的障碍。直升机只要一启动,费用就是以“万字头”计算。

2017年11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国际医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公示显示,该院的航空医疗急救和救援服务,每小时的收费标准拟定为4.5万元。虽说生命无价,但面对高昂的救援费用,许多人是望而生畏。

思考

空中医疗救援既要发展也需监管

空中医疗救援确实可以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在国内,航空医疗救援的意识、硬件、企业、行业、国家法律法规等存在诸多问题,致使目前国内航空救援体系还未完全成熟,即便先吃“螃蟹”的试点区域,体系化救援网络依旧在磨合中探路。

今年6月16日,一架救援直升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在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富善社区老青山垭口不幸坠机,3名机组成员无一幸免。调查结论显示,直升机失事的最大可能原因,是机组决策不当,在目视飞行过程中误入仪表气象条件导致撞山。其他可能的促成因素,包括在山区飞行时遭遇局部恶劣天气,影响了机组对飞行状态的判断;下一段飞行任务为医疗救援,可能对机组进行返航等决策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型号的直升机被称为“空客小松鼠”,可以搭载6人,航程约652公里,以高性能、可靠性高、维护成本低和坚固耐用闻名,被广泛运用于应急救援活动。

业内人士建议,随着空中医疗救援工作不断推进,需要加强立法研究,确立医院、通航企业、病患者等参与主体的关系,明晰各自权利义务,从法律层面规范航空医疗救援活动,为航空医疗救援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要制定扶持行业发展的政策,可以出台一些补贴或支持政策,引导、促进航空医疗救援规模化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制定行业标准,建立监管体系,并加强医护人才的培养力度。

问答

什么是空中救援?

指借助航空器,将救援力量、药品器材等快速转运到现场,对个体或群体实施及时有效救援;或在医疗监护下,将危重伤病员快速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救治的救援方式。目前这是最高效的医疗急救方式。

哪些人适合打“空中120”?

患危重疑难疾病由县、市级向省级、专科医院转诊的患者;

转运途中需要提供高效医疗救护来维持生命体征的患者;

不适应颠簸、处于黄金救援期的患者;

周边地区转院至市区的危重患者;

突发事故或疾病而导致病情危重,如车祸导致的创伤、休克、急性心梗、脑梗死、肺栓塞等情况的患者。

呼叫救援后,多久可以起飞?

在发生紧急状况需要直升机救援的情况下,医疗主管部门和军民航的管制部门遵循生命救助黄金原则,一般15~30分钟内可以起飞(符合适航条件)。

打“空中120”如何收费?

2017年11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国际医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公示显示,该院的航空医疗急救和救援服务,每小时的收费标准拟定为4.5万元,灾害性调用不收费。

而上海金汇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携手中国人民财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推出直升机应急救援服务,人保财险客户可以享受这一服务,市民也可通过购买金汇通航的会员,一天一元就可以成为会员,拥有呼叫直升机救援的权益,服务内容:直升机救援免费且全年不限次数。

案例

48分钟 把孕妇从东川运到昆明

2017年1月5日, 伴随轰隆隆的声响,一架国际医疗救援直升机降落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随后一名高危孕产妇被抬下飞机送进该院产科。这标志着我省航空急救时代来临。

当天下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到东川区人民医院的求助电话:东川一名脊柱畸形、心肌缺血的21岁孕产妇早产,有生命危险,需要转到昆明救治。从东川到昆明开车往返一趟需要4小时,这4个多小时里,高危孕产妇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一旦遇上堵车后果更无法想象。怎么办?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李立马上做出决定:“用医院的医疗救援直升机去救援!”

直升机公司马上申请飞行计划和飞行航线,相关部门给予大力帮助支持,申请很快就获得批复。配有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泵、心电监护仪、担架、应急药品等急救设备,还有专业急救医护人员的直升机,16:25分从昆明出发,17:10分到达东川医院,17:18分接上孕产妇返航,18:03分到达医院停机坪,18:06分孕产妇被送到产科。从东川起飞到将病人送进病房,只花了48分钟。

这标志着我省首例急危重症患者空中转运成功实现无缝对接,同时这也是西南地区空中救援的首例危重孕产妇。

编辑:文丽荣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