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何红波提醒,双相障碍的一个发病高峰就在青少年时期,而且相对于抑郁症来说,双相障碍的自杀率更高,应该引起警惕。
躁郁症自杀几率高过抑郁症
根据媒体报道,卢凯彤2013年年底即开始出现情绪波动,刚开始被诊断为抑郁症,几个月后才发现是躁郁症。
“目前大众对于抑郁症的知晓率正在上升,但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还不甚了解。”何红波主任介绍,顾名思义,双相情感障碍是存在低落和高涨交替出现的情绪障碍,低落时达到抑郁标准,高涨时达到躁狂的标准。
如果在白纸上画一条曲线来形容,普通人的情绪波动相对平缓,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低谷,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在低谷之后还会出现高峰,两者不规则交替。
何红波主任介绍,在最新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中,双相情感障碍已经从抑郁症中分列出来,单独列为一类精神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并不低,在我国,大约每1000人中就有5-10人患此病。但由于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比较容易被觉察,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并不容易。
何红波介绍,相对于非常亢奋的典型躁狂来说,轻度躁狂更不容易识别,特别是一些创作型从业者,因为此时精力旺盛大脑运转速度加快,他会很享受这种感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0%-2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自杀行为,这一几率高过抑郁症,自杀成功率也高过抑郁症,而且以青少年患者居多。“通常在16-25岁阶段,出现情绪不稳定,伴有冲动性,要特别小心双相障碍。虽然表现出来是抑郁,但自杀可能性更高。”
学霸、高管更易患病
跟大部分精神疾病类似,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也非常复杂。有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在所有精神障碍中,遗传相关度最高。有数据显示,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家族史。遗传易感性,加上后天环境因素,甚至胚胎发育时的病毒感染等,都与发病有一定相关。
压力是情绪障碍特别核心的一个因素。“我给自己太大压力,想要得到全世界的爱,要所有人都爱我。”卢凯彤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表述。
何红波主任指出,压力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皮质醇分泌异常,从而影响身体的代谢、认知以及基本生理功能。
青少年阶段,人体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面临升学、人际交往等各种压力,同时大脑神经发育还未成熟,这也是容易出现情绪障碍的生理学因素。
有资料显示,学生时代的学霸、企业中的高管等具有精力旺盛、情感丰富、追求完美等特质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双相情感障碍。
情绪障碍的人群,通常情感表达很丰富,不擅长跟人沟通,情绪不稳定,容易有挫败感,又特别渴望跟人交往获得认同。何红波主任建议,外部环境可以让神经元突触的建立更加合理健康,因此提倡长期运动尤其参与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对于心理健康有一定益处。
超过1/3患者需至少10年才能确诊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但国外有一项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首次就诊误诊率高达69%,超过1/3患者需要经历至少10年才能得以确诊。
很多人会因为长期情绪低落去医院就诊,但对于情绪高涨却不太能觉察。“临床上一个难点是,如果双相障碍患者还没有发生过躁狂表现,或者轻度躁狂没有被觉察,医生没有仔细询问患者过往表现,都可能带来误诊。”
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案不同,前者需要抗抑郁剂,但后者要以情绪稳定剂为主,在使用抗抑郁剂药物时需要非常谨慎,否则药物诱发躁狂,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何红波主任提醒,一般起病年龄小的“抑郁”患者,存在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好等特征,有家族史、有自伤行为,就可列入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危人群,在用药选择和剂量控制上均要更为谨慎。“难治型抑郁也要第一时间考虑双相障碍的可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情绪稳定剂会让患者思维速度降下来,这会让享受自己因躁狂“变聪明”的患者很痛苦,这也令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依从性不高。何红波主任建议,此时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要让病人了解疾病,规范治疗,同时家庭支持也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