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记者相继深入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农村调研发现,当前部分农村青少年精神状况不佳,突出表现在沉迷网络游戏、奋斗动力不足、对未来缺乏信心等。其中一些人甚至被灰黑色势力所拉拢。此类问题,折射出当前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还存在不少痛点和盲点,导致部分农村青少年精神世界出现“荒漠化”。( 10月10日 半月谈)
诚如媒体报道,导致部分农村青少年精神世界出现“荒漠化”,其主要原因在于,隔代养育只管温饱不管心理,文化生活供给“少口粮、缺营养”,网络不良信息侵害等。解决农村青少年出现的精神世界“荒漠化”问题,不仅需要家庭教育给力,政府、学校、社会也须共同承担责任,从而为农村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优质、更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
家庭教育须给力。当下,在部分农村由于父母外出忙于生计,隔代养育现象极为突出。作为父母再忙再累也应该顾及到孩子的成长,须知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不能使其在成长期处于失控状态,更或者让他们缺失父母之爱。
政府投入须给力。乡村文化供给体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青少年吃不饱甚至吃不上“文化大餐”。各级政府当引起重视,加大投入,从基础设施建设配置、文娱活动组织动员、专业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多施力,构建起乡村文化生活供给体系,以满足农村青少年需要。
学校教育须给力。以手机为例,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智能手机已经不是稀罕物,而且因手机玩游戏或上网引发的惨剧也不在少数。学校相关教育也亟待跟上。比如,教会他们正确对待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规避其中的危害等等;还如,加强校园管控,对沉溺于手机游戏的及时进行干预等,使他们远离手机带来的危害。
社会力量须给力。农村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扶持,比如,一些爱心人士和企业,可以出资充实农村书屋,可以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也可以帮助兴建文体广场等等,只要有心去为,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就不会贫瘠。同时,手游企业当履行好法定与社会责任,一方面应该推广正能量游戏;另一方面也应该做好防沉迷系统的设置。
农村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意味着他们精神世界荒漠化问题,并非是小事,更不能小觑。任由“荒漠化”蔓延,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学习与身心健康成长,更会由此导致家庭矛盾,乃至影响到社会安定。因此,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对此类现象须引起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形成合力,为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构建起良好环境。(彩云网评 特约评论员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