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玉溪市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瞩目成就
玉溪日报    10-12 11:23:02

11

早期东风水库(玉溪市水利局供图)

22

如今的东风水库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水利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水利投入逐年递增,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惠及广大群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水利事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40年来,玉溪水利事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7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用水困难。新中国成立后,玉溪兴建了一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主要解决群众的基本生存用水问题。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程性缺水日益突出,政府逐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饮水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人饮解困作为“民心工程”持续实施,乡镇供水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广大农村延伸。

第二阶段1998年―2014年。水利投入大幅增加,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玉溪经济社会发生深刻转变,水资源条件明显变化,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逐步凸显。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玉溪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投入进一步加大,在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水生态治理、民生水利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第三阶段2015年―2018年。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形成,水利改革发展全面推进。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召开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治水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玉溪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水利改革发展全过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主动服务“三农”工作大局,全力推进水网和水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速转变,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取得跨越式提升,越来越多的水利项目在不断地惠泽民生,点点滴滴的历史见证汇集成涓涓细流,成就了我市水利事业发展的历程。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

防洪保安工程体系逐步完善。40年来,建成蓄水工程2441座、堤防755.73km,完成95条重要江河河段治理。2010年以来,投资1.05亿元开展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初步建成,市级卫星知信网关投入运行,基本实现危险区雨水情监测全覆盖。  

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初步形成。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24.73亿元。与1978年相比,建成小(二)型规模及以上水库由348座增加到592座,增长70.1%;水库总库容由32983万立方米增加到75602万立方米,增长129.2%;泵站工程由954座增加到1607座,增长68.4%;组织实施了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杞麓湖调蓄水隧道工程、玉溪市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等重大引调水和水资源配置工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13.5亿立方米。

水生态文明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加强。2008年玉溪市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2014年通过验收并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2014年玉溪市列为水利部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三年投入资金127.32亿元,初步建成了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安全保障、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现代水管理、水生态文明培育等六大体系。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04.5平方公里。玉溪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治水实践,提出了高原湖泊全要素、全过程系统治理思路,形成了“澄江经验”。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迅速发展。建成小坝塘2017座、引水工程4485处、机电排灌站1607站、水闸221座;建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30余万件,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4处。与1978年相比,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91.32万亩增加到120.99万亩,增长32.5%;旱涝保收面积由58.82万亩增加到65.56万亩,增长1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25左右提高到0.56。

民生水利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饮水安全工程为民解忧。先后实施了人饮解困、抗旱应急、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农村饮水工程建设。2004年实现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目标,2014年基本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全面开展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长效机制建设。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478处,日供水能力27.72万立方米,累计解决189.01万人的饮水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4%,自来水普及率达90%。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民平安。病险水库是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2000年全市小(二)型及以上水库大坝病险率达65%,小坝塘病险率达70%。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后,玉溪抢抓国家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机遇,完成了37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400座病险小坝塘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水库坝塘的病险问题,提高了防洪保安水平,促进了工程效益发挥。

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健全

市、县区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考核办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落实;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规范取水许可审查和审批,顺利推进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玉溪已有省级节水型企业7家、节水型单位27家、节水型小区12家,覆盖率达41.98%;加强纳污红线管理,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湖泊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治理,强化“三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扼制了星云湖和杞麓湖水质进一步恶化,确保了抚仙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Ⅰ类,全市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水利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40年来,玉溪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水利发展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初期,群众用水不计成本,商品属性难以体现。1985年水利工程供水从事业性收费逐步向商品价格迈进。通过不懈努力,水价定价模式和计收方式日趋合理,探索建立了终端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两部制”水价等制度。2007年以来,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并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因素纳入水价形成过程。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作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资机制,全力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鼓励和引入社会资本;不断深化农田水利改革;持续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河(湖)长制顺利推行

我市大力推行河(湖)长制,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东风水库等重要湖库的治理走上快车道,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抚仙湖稳定保持Ⅰ类水质,湖泊水位逐步恢复。星云湖、杞麓湖水体部分指标呈现趋好态势,水质逐步改善。境内南盘江、元江流域断面水质状况为优的比例达66.7%,地表水体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断面比例达70%,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75%。县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72.5%。(玉溪日报 记者刘黎)


编辑:实习4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