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家族四代成员及职业、出现过的名人或重大贡献——上海静安区闸北第二中心小学一道作业在家长群中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学校在“查户口”,有人说这会导致学生对出身的变相攀比。为此,很多家长选择放弃。对此,静安区闸北第二中心小学的解释是,该作业是学校在区档案局的指导下开展的一次德育主题活动,学生可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及内容,也可自愿选择做或者不做。(10月12日《新闻晨报》)
一些家长不能理解,认为学校此举是在“查户口”,是在挖家庭的隐私,进而担心老师有可能今后在对待学生上会“嫌贫爱富”,在家校信任并不牢固的今天,家长有这样的顾虑和担心,可以理解。但有一点也很明确,不管学校有没有布置这份所谓的“查户口”作业,其实多数老师对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换句话说,如果老师真的“嫌贫爱富”的话,根本不需要通过布置这份“查户口”作业来掌握学生家庭的贫富状况,因为这纯属多此一举。
事实上这是学校让学生谱写一份简短的家谱,本质上是在进行家谱教育、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以及家长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当下很多中小学校都给学生布置过这类作业。
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过,“物之大者,莫过于人;人之重者,莫过于族。”“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家谱的功能和作用不只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更重要的是,重温先祖优良门风,教诲鞭笞后世子孙。家谱是传家之宝,对修身齐家至为重要。学校给学生布置谱写家谱的作业,就是要发挥家谱的教化功能,引导学生从家族先辈的打拼经历中汲取向上奋斗的精神力量,从他们先辈身上继承优良的家风。
今天的上海,早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很多“新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来自世界各国。让学生写家族四代成员及职业的作业,这不是要挖出学生“以上三代都是农民”的身份隐私,而是要发挥家谱的寻根价值,让学生理解“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在何处”这个古今中外共存的哲学命题、人生命题,让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宗敬畏的信仰。
当然,家谱教育让家长误解成是“查户口”,担心引起学生的攀比,这也提醒学校和老师在布置这类特殊作业时,应当事先向家长讲清楚布置这类作业的教育目的和意义,打消家长可能存在的顾虑和担心,避免不必要的过度解读和误读。(春城晚报 评论员张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