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风雨征程,改革开放的玉溪创造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奇迹。
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注入的动力成为玉溪富民强市的不竭源泉。
40年昂首阔步,改革开放积累的成就正为站在新起点上的玉溪注入发展新动能。
改革开放40年,玉溪各族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巨变。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争先进位,争当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立足市情放眼全国全球,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行。
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40年,玉溪经济总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济结构由低端迈向高端,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大幅增强。
2017年,全市GDP达1415.1亿元,是1978年的278倍。2017年1.5天创造的GDP就超过1978年一年的总量。全市人均GDP达59510元,是1978年的183倍,人均GDP位居全省前列。
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2亿元,是1978年的91.4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2.1亿元,是1978年的403倍。全市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19.4亿元,是1978年的1302.5倍。各项贷款余额996.9亿元,是1978年的707倍。
历经40年改革与发展,全市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由农业市变身成为工业市。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41.9∶43.5∶14.6调整为2017年的10.3∶52.2∶37.5。由“123”型到“231”型的变化,标志着全市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并趋向合理,并正向最佳的“321”型迈进。
历经40年改革与发展,玉溪经济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为国有、集体、民营以及混合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15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占全市GDP比重36.4%,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8%。
历经40年改革与发展,玉溪城乡结构由分割迈向统筹协调。2017年,全市城镇人口比重51%,比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比重49%,比1978年下降43个百分点。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全市城镇化率达50.8%。
历经40年改革与发展,玉溪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23个,招商引资引进市外国内资金911.2亿元,是1985年的9112倍。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额21亿美元,是1994的686倍。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供给质量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40年,玉溪物质财富创造力大幅提升,商品和服务供给由短缺变为丰富,供给质量由低端转向高端,极大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由量到质的变化需求。
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62.79万吨。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烟、菜、果、畜等高原特色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17年,全市烤烟总产量7.53万吨,是1978年的4.4倍;蔬菜总产量240万吨,是1978年的35倍;水果总产量76万吨,是1978年的108倍;肉蛋奶总产量52.6万吨,是1978年的34.6倍。
在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做大做强矿冶的同时,大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步伐,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2017年,全市卷烟产量达190.7万箱、铁矿石原矿产量达1716.3万吨、生铁产量达418.2万吨、水泥产量达1127.3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6.9倍、454倍、241.7倍、230.5倍,钢材产量达640.5万吨,是1988年的438.7倍。与此同时,数控机床、生物疫苗、LED衬底片、食用油、休闲食品等产品领跑全省乃至全国。
从传统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到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从简单的储蓄信贷到多元化投资理财,从单一公路运输到公铁联运的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极大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7.4亿元,是1978年的241.7倍。2017年,全市1.5天的消费量就相当于1978年一年的消费总量。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40年,从大兴农业基础到大干工业园区,从提速“五网”建设到提级城乡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提升,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0.8亿元,是1978年的4372倍。2017年2小时的固定资产投资就相当于1978年一年的投入总量。 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7万公里,是1978年的4.6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7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80.2公里,高级和次高级路面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42.5%;全市公路客运周转量达12.7亿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71.3亿吨公里。 1993年,昆玉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玉溪无铁路的历史。2016年,昆玉高铁建成通车,玉溪迈进了高铁时代。正在建设的泛亚铁路东中线以及航空网正让玉溪加快步伐融入“一带一路”。以公路、铁路、航空组建的综合交通网络让玉溪成为在向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 2017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0.5万户,是1978年的39.8倍。移动通信、互联网宽带从无到有,2017年,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258.9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74.3万户。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34.8亿元,是1978年的1284倍。 2017年,全市移动通信机站增至13979座,光纤骨干网达5.4万皮长公里,市县骨干网增至1000G,互联网出口带宽增至890G,光纤接入端口达156万个,城区和行政村实现光纤全覆盖。不断增强的现代通信基础设施,正支撑玉溪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云产业发展集聚区”。 2017年,全市水库、坝塘库容量达7.56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21万亩。2017年,全市风电装机达44.7万千瓦,光伏电站装机达20.8万千瓦,中心城区天然气管道气化率达65%,天然气用量突破1000万立方米,新能源运用从无到有并快速兴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奔向小康
改革开放40年,城乡居民财富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不断健全,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小康。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80元,是1978年的122.8倍;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3天的收入就超过1978年一年的总和。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57元,是1978年的106倍;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4天的收入就超过1978年一年的总和。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5.2亿元,是1978年的3056倍。
全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57%以上持续回落到2017年的26.6%以下,标志着经过40年改革与发展,曾经处于最低温饱线的城镇居民和处于贫困线以内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结构发生巨变。从最初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直至现在的电脑、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庭,全市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断提升。
历经40年改革与发展,全市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少有所学、学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2017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77万人,平均每小时超过3人实现就业。全市从业人员达184.8万人。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3.6万人,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的64.5%,比1990年提高61.5个百分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12.6万人、15.8万人、24.3万人、19.8万人。
2017年,全市地方财政投入教育支出48.3亿元,是1978年的681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市地方财政投入医疗卫生支出27亿元,是1978年的865倍,各类卫生机构达1419个,是1978年的4.5倍。全市拥有病床数13282张,是1978年的4.3倍。
截至2017年,全市建成各类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超过2500个,文化经营单位达1287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超过99%,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创新动能显著增强
生态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40年,玉溪坚持完善创新机制,夯实创新平台,激发创新热情,大力推进创新引领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立市。
2017年,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3项,申报专利1585件,是2003年的18.2倍,批准和授权专利947件,是2003年的13倍。2017年,全市平均每个月的专利批准和授权量就超过2003年一年的总量。
历经40年的改革与发展,全市各类创新平台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创新型试点等企业467户。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7个以及6个创新服务平台。培养引进省级各类科技创新人才192人和4个家省级创新团队。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等多个“双创”平台建成运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
从1992年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8年入列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再到2012年晋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溪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7年,红塔、易门、研和工业园区入列省级高新区,云南玉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国家科技部认定,红塔区、通海县、易门县被认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海蔬菜和花卉农业科技园区入列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近13%,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5%。
在4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全市坚持大力实施三湖保护治理,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明显好转,提前实现“水十条”国考目标。持续推进封山育林、绿化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7%。
持续开展“六城同创”,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截至2017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广泛推行绿色生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位居全国城市前列。(玉溪日报 记者唐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