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雕塑作品展风采
呆萌精巧的小羊、威风凛凛却又难掩娇憨的战马、古拙可爱的鸡仔……在华宁窑街华宁陶文化展示中心的小广场上,“华宁民间手造”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得知这些别致的作品全来自民间手工艺人之手,更引发游客的阵阵惊叹。
今年“中国·华宁柑橘旅游节”期间,华宁“民间手造”陶塑大赛成为一大亮点。来自全县的21位手造艺人同台竞技,现场捏制生肖陶塑。这些手造艺人年龄从34岁到75岁不等,但都专注而自信。在台上,他们施展手艺,一个个泥团在灵巧的手中变幻成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
“我大嫂在台上,姨妈也在台上……邓老师把她们变成了艺术家!”看着亲人都上台参赛,26岁的张秀梅特别兴奋。而此时,华宁“民间手造”活动的发起人、总策划人邓红锦却淡然一笑:“华宁有千百年的陶文化传统和陶塑历史,有着民间艺术肥沃的土壤。历时一年半的‘民间手造’生肖陶塑的培训、习练与市场流通,让这些居民变成自信的匠人,我心里的幸福感是说不出来的。这些民间艺人的作品已陆续被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德国、美国的客人所收藏,供不应求。我感觉到民间巨大的原生力量正在被唤醒。”
夜幕降临,在华宁泉乡广场华宁县柑橘节文艺精品晚会及华宁“民间手造”颁奖晚会上,聚光灯照亮了每一位获奖者淳朴的脸。他们穿着比赛时候的工作围裙上台领奖,此起彼伏的掌声久久回荡在泉乡广场的上空,“民间手造”艺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农民变身手工艺术家
“发愁啊,村里没了土地,没有集体经济,生计成了问题。”2017年春天,华宁锦窑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红锦在与甸尾社区居民小组长豆思贤的一次闲谈中,了解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困境后,她决定向他们传授手造陶塑技艺,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邓红锦把自己的锦窑团队变成了一个手造培训机构,把泥巴、工具发给大家,并长期回购作品,统一施釉后烧制并负责销售。
最初,大家照着锦窑团队的创意作品仿作,慢慢地,他们开始参与创作,发挥自己的想像,给小猪穿上了肚兜,给小马穿上了战衣……一个个生肖形象来源生活,寄托着大家的真实情感,“民间手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
“民间手造陶塑技艺启蒙”是邓红锦给城关社区300名男女老少讲授的第一课。“从来没有接触过,自己会不会做?”居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课堂。结果,从揉泥开始,两节课后,昔日种菜剥豆的粗糙双手,居然做出了从简单到有创意的工艺品。“民间手造”让陶塑作品走进一个个居民家里,成为华宁甸尾、城关等社区群众实现居家就业的新选择。
“为何选择徒手捏塑?为什么选择十二生肖?”面对记者的提问,邓红锦回答:“因为徒手捏塑是最古老的技艺,很适于民间,而且门槛很低,人人可为。只需要三两样极简单的工具,不需要任何投入。至于作品题材定位在十二生肖,是考虑到妇女们生活在农村,对动物特别熟悉,学起来也容易上手。”
当一群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掌握了手造技艺,一件件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生肖作品诞生了,华宁陶“民间手造”陶塑让华宁陶技艺得以传承发扬,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培养手工艺人传承民俗
大猪的背上驮着小猪,小猪的身上搭着花被子……这是李惠金的作品,也是她自己的生活写照,她做手工时,背上总是背着自己的宝宝;斜着眼睛看人的矮脚马是施桂珍的作品,因为她家门上的门神斜着眼睛看人,她把这个眼神“移”到了马的面孔上;背上同时驮了金元宝和花朵的牛,是文丽英的作品,这寄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民间手造陶塑作品,带给大家的不仅是经济收入,更抒发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就十二生肖华宁陶民间手造陶塑,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它让我的陶艺生涯更接地气,期待十二生肖华宁陶‘民间手造’陶塑让华宁几百年历史的陶塑民俗更加有生命力,更添光彩。”邓红锦说。此时,距离邓红锦的锦窑入驻华宁甸尾社区已近5年,作为云南“文人陶”的代表性人物,邓红锦对华宁“民间手造”陶塑活动投入很大精力,她却自谦说“只是举手之劳”。
35岁的李惠金是首届华宁“民间手造”陶塑大赛的金奖得主。她本是青龙镇人,嫁到甸尾社区后,每天面对的都是柴米油盐。“民间手造”活动又激起了她幼时对美术的爱好。获奖后,李惠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民间手造’陶塑的目标是居家就业,不影响带孩子,不影响照顾老人。通过制作生肖,居民收入少的有几百元,多的甚至可以拿到4000多元。”锦窑手造陶塑项目设计总监、十二生肖手造陶塑作品的主要设计者杨云山介绍,截至目前,接受过锦窑技艺启蒙授课的有500人,接受过手造陶塑技艺系统培训的有100余人,能做出成品的有近50人,能做出优秀作品、被各界人士收藏作品的有15人。杨云山说:“十二生肖的设计过程实际上也是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带给人很大的成就感。”
甸尾社区青壮年外出打工,中老年妇女在家附近给人剥豆赚钱。“民间手造”在甸尾的兴起,改变的不仅仅是居民的身份,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未来。
朴拙、自然、生动、有趣,既富有现代艺术风格,又极具生活气息,沉睡多时的生活记忆油然而生,能瞬间触动人内心深处最难忘的乡愁,这是这些“民间手造”作品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和感受。“这些居民就想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从目前的情况看,做得好的妇女收入确实比剥豆子高,但愿它的辐射带动效应能大一点,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到‘民间手造’活动中来。”豆思贤说。
去年底,甸尾社区居民做的3只羊和3匹马被云南艺术学院和昆明理工大学的美术教授收藏。今年初,4只狗、1匹马被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华陶艺大师联盟主席孟树峰收藏。孟树峰评价说:“这些手造陶塑不俗不矫,有天真、有任性、有匠心,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度。”
“除了实现居家就业、增加收入外,‘民间手造’还有利于营造华宁陶更良性的发展氛围。目前,华宁已出台《华宁陶民间手造陶塑发展方案》。”华宁县委宣传部长李军表示,华宁县委、县政府将用三年时间,以锦窑为主体,动员引导全县民间人士参与到华宁陶发展中来,培养“民间手造”陶塑技艺人才300人,形成“企业+农户”、小个体大群体的“民间手造”陶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眼前的一个个生肖动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民间手造”唤醒了沉睡的传统文化,唤醒了历史民俗,再造出新一代民间民俗,让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间手造”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云南日报 记者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