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要学生能够听得懂,然后努力让学生愿意听,终极目的则是让学生从中受益且多多益善。
“你以为陶渊明种豆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这个水平,绝不写诗。”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一段讲课视频火了。据了解,戴建业老师在华中师范大学非常受学生欢迎。他的课都场场爆满,甚至有些同学为了能坐到位置,提前去蹭前一个老师的课。有网友认为,他的课重现古代诗歌的现场感,不装腔作势,不居高临下,所以受欢迎。(10月28日观察者网)
对于自己的走红,戴老师说:“网上说我很幽默很机智,但风趣不是我追求的,我就是比较真诚和他们聊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到底古典诗歌美在什么地方,这是我教学最基本的初衷,也是目的,尽可能重现诗歌的现场感。”
媒体在报道时将戴老师的教学风格归纳为“魔性解读”,而戴老师的自评是“真诚聊天”。显而易见,外人看热闹,看到的只是戴老师授课风格的截然不同,新鲜又有趣,犹如大学课堂的一股“泥石流”;戴老师自己的评价则深中肯綮,“真诚聊天”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听懂和理解,并切身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如此一来就必然要求“重现诗歌的现场感”,不管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向年轻人看齐。
当然,专业不同,教学风格自然也迥异,戴老师“真诚聊天”的教学风格不一定适合于其他老师和其他专业。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要学生能够听得懂,然后努力让学生愿意听,终极目的则是让学生从中受益且多多益善。比如,戴老师教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之美便是主旨所在。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也好,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罢,其实一点都不让人陌生,但可能鲜有人知道陶渊明种地“草盛豆苗稀”,元稹写完那首悼念亡妻的名诗之后“没有半个月就跟别人恋爱!”而戴老师这样“魔性解读”,除了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外,更主要的是结合诗歌的人物形象、社会特点和时代背景,给学生全方位的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记得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一讲到“中心思想”就往往离不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但作者为何要“托物言志”、为何要“借景抒情”,老师要么没有提及,要么总是点到为止,如此就很容易让人对人物形成“脸谱化”认识。譬如,一提到陶渊明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而能够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爱情诗句的人,谁能想到同时还是一个浪子?
多一些“魔性解读古诗”的真诚教学,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对于老师的教学,抑或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新芽”“开新花”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春城晚报 评论员刘孙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