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实现应保尽保,推进精准施保工作,云南省民政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管理 推进阳光低保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按照要求,2018年底,全省城乡低保金均要做到按月社会化打卡发放,全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月社会化发放。
低保涉及千千万万经济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是衡量社会公平公正的晴雨表,历来备受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如果低保发放出现不公平行为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尤其影响基层群众组织的公信力。真正该享受低保的家庭成员基本以老弱病残为主,这些家庭普遍缺乏话语权,很难去纠正不公平的低保发放行为,这些家庭的弱势让某些领导干部有恃无恐,这也就导致了“人情保”“关系保”和贪污侵占、截留挪用低保金等违法违纪问题。农村社会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让民政部门很难进行准确全面深入的甄别,缺乏判断选择低保户的时间精力,这就要求要改变人工审核的工作模式,创新甄别的工作方法。
省民政厅规定,民政工作人员、低保经办人员、村(居)委会成员近亲属申请享受低保的,要逐级报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民政部门备案,由县级民政部门实行100%入户核查,并在云南省城乡社会救助信息系统中标注为“近亲属”。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这样的做法就是利用大数据系统甄别“人情保”、“关系保”,低保金按月社会化打卡发放就能通过网络查看资金是否到位,彻底杜绝贪污侵占、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际做法就是大数据助力阳光低保的途径,而大数据助力阳光低保仍有广阔空间。
民政部门可以与金融、司法、车管、房管、公安、交通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让民政干部能够及时发现那些享受低保的家庭是否拥有了超过低保标准的财产。有些享受低保的家庭也有可能出现经济好转的情况,但是民政部门很难及时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有时候甚至是被群众举报了民政部门才后知后觉,利用大数据系统设置警报功能,就能及时发现违规享受低保的情况,例如银行账户有了大额存款、被法院判付了案款、名下有了汽车房产、乘坐了高铁飞机等等,这些异常情况就非常值得调查。利用大数据系统还能深入挖掘、筛选出符合标准、未申报低保的家庭,例如通过大数据系统发现某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均无银行账号,或者有大量医疗就诊信息,这样的家庭就值得去调查核实,是否出现了困难。
阳光低保不仅是要在操作上实现公开、透明,还要把阳光照射到低保程序的各个节点,更要把阳光照射到那些符合标准未申请低保的家庭,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无错无漏。(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刘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