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已逐渐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川等地区形成“走出去、引进来”的交流研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且具象化的研学内容,争取打造区域性研学中心。但在昆明,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将“春游、秋游”升级为“研学旅行”,但“游而不学、学而不研”以及客观存在的出行安全等问题,仍令不少老师和家长纠结。(11月14日 昆明日报)
研学旅行的精神价值和市场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另一方面,《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未来3~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
云南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独特民族风情、边境线文化、与东盟的密切合作等优势,这些优势正切合了研学旅行的多元需求。昆明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成绩,依托昆明,把研学旅行做成云南的一张名片,打造“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正当其时。
编写云南版的研学游手册,用文化把旅游做成教育。研学游手册其实是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理念最直接的体现,是凝结旅游和教育界专业人士经验和智慧的成果,既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又提供必要的基础性资料。昆明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
制订研学旅行规范。研学旅行是教育和旅游紧密结合的特殊旅游产品,一旦出现名不副实、只旅不学的现象,就会严重影响这类产品的形象,损坏这个市场。旅游、教育等部门要联合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指导机构。
加强旅行社与学校和景区的合作。比如旅行社吸收部分教师加入,相关景区或旅游目的地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志愿者为学生做讲解。学生在进入景区研学时,由政府协调减免门票。
做好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走出校门最担心的就是安全,容不得出一点差错。正是这个顾虑,让很多学校不愿带孩子走出来探索学习。作为组织者,则应该努力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动有备案、应急有预案”,让一场研学旅行真正充满“研学”的味道。(云南网 评论员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