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大理白族自治州领导干部大会再次擂响战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责任担当和政治担当。(10月14日 云南日报)
2017年3月31日,大理实施史上最严洱海治理令。规定洱海海西海北区域100米以内,洱海东北片区30米以内,洱海入湖河道30米以内,为核心保护区,在核心保护区范围以内的餐饮客栈即日开始全部临时停业,直到环湖截污工程投用为止。据报道,时隔近一年后,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省环保厅洱海抢救性保护行动工作组组长王天喜调研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时强调,“洱海保护治理的形势仍然严峻,影响水质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性扭转”。
洱海经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的贫中营养化、Ⅱ类水质,到21世纪初的富营养化初期、Ⅲ类水质的逐步发展,近30年的治理保护,该到“三严三实”的时候了。
成因要严,技术要实。云南有九大高原湖泊,水生态环境压力有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共性,也各有特性。洱海污染的形成原因,一定要严谨,一定要实在,不能避重就轻,达成能够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共识。或先行实施单一综合技术治理。或通过生态搬迁平衡人口环境资源承载力。或者综合技术施策。治理保护技术方案要再推敲再论证,拿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来。
方案要严,资金要实。要制定严密科学的治理策略和保护行动方案,着手搭建组织实施架构,设定时间表和工作责任分工。方案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地方为执行主体,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要用好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支持。要用好大理文化旅游品牌,争取游客和海外资金支持。可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来融资。
执行要严,考核要实。擘画好了治理保护行动方案,接下来就要制定严格的执行制度,还要制定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否则,再好的办法,再严的治理令,也不见得能够落实。弄不好,审美疲劳。还有,法治与现实生活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对应关系。制度要严,文明教育也要跟上。要教育全民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大理州要以洱海流域的保护治理为引领,统筹抓好全州生态建设,统筹全州空间布局,推进全州产业绿色转型。像石榴籽一样,抱成一个同心圆。以大海一样的博大胸襟,大海一样的开放自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践行中央“三严三实”要求。
相信,通过多方努力,洱海水会更清,生态会更美。(昆明信息港 评论员张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