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与起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龙泉街道盘江社区在充分解读十九大报告同时,结合社区以居住型小区为主的特点,发挥“睦邻党建”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策源引领作用,将党的建设贯穿于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等方面。在盘龙区“北京路党建示范走廊”建设工作中,以“1+6”为模式开展建设,即“1”是盘江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6”就是各个小区的党群活动中心(睦邻中心),目前已建成两个睦邻中心,分别为金江小区雲苑和瑞园。
盘江社区位于昆明主城北市区北京路以北,盘龙江以东,辖区有金江小区、丽水雅苑、金领时代、金域缇香、龙江雅苑等新建居民小区及昆十中求实校区、云南省恒业游泳馆、昆明市国土资源盘龙分局3家公共单位。社区在各居民小区开展微心愿征集活动收集居民需求,发现辖区居民都很渴望有一个固定活动场所。社区设立了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内设有未成年人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及家长学校等,场所全天开放,居民随时可以来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辖区居民的业余生活。盘江社区与辖区公共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形成了大党建工作格局,先后联合开展了爱心助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并建立了三大清单,即: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项目清单。
二、 做法与经过
(一)建设睦邻中心,搭建“睦邻”活动平台。
盘江社区在各小区开展睦邻文化建设,倡导小区居民形成“邻里亲睦、家庭和睦、兄弟友睦、长幼慈睦”的好家风。结合退老会党员和群众需求,盘江社区与物业公司联合建设了雲苑党群活动中心暨睦邻中心,作为盘江社区教育服务辖区居民的一个分中心、主阵地。
该中心设有875平米的室外睦邻广场和两层楼的室内睦邻中心。睦邻广场为居民晨晚练点,也是社区“睦邻”文化的宣传阵地,社区经常开展如“创文明城市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宣讲”、“法治进小区”等活动。
睦邻中心设有乒乓球室、棋牌室、舞蹈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儿童之家6个活动区域,同时中心也为雲苑小区退老会的退休党支部和北京路商圈党支部提供党员活动阵地。也作为居民议事厅,用于小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讨论小区的公共事务。
盘江社区在“睦邻”新社区的打造中开展如“浓情五月天 感恩母亲节——插花活动”,“品读经典 传承文明——经典阅读活动”此类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创造条件,让钢筋水泥楼里、楼上、楼下的人们互相了解,倡导邻里之间的和睦氛围,形成守望相助的睦邻文化,引导邻里之间从互不相识,到互识、互信、互敬互助。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居民的根本需求,只有从居民的需求着手才能让居民紧跟社区党组织的步伐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举办盘江社区“睦邻文化节”邀请居民一起品月饼,评选小区最美家庭、和谐家庭。积极引导居民为邻里节出谋划策,让更多的居民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从而使“睦邻节”真正成为居民自己的节日,并逐步成为盘江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二)开展“便民服务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和促进居民之间交流互动始终是盘江社区坚持的价值导向。为此,盘江社区联合辖区各物业以睦邻广场为平台每月轮流在各小区开展“便民服务日”活动,为辖区居民免费理发、缝补、磨刀、擦鞋、修理小家电,受到辖区居民一致好评。
对身体有病,行动不便的失独家庭成员、空巢老人主动上门服务。社区在雲苑小区专门组建了一支由13人组成的云岭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主要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文明交通劝导、环保志愿者等活动,服务辖区居民。
三、 成效与反响
“睦邻”新社区的建设,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居民们在这里得到生活服务,得到文化享受,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体现了盘江社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睦邻中心的管理运作模式上,采取与物业公司合作,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一小区一特色的睦邻中心建设模式。盘江社区为居民提供真情真心的服务,用“情”打破城市间钢筋水泥的冰冷,用“心”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让社区居民感觉生活在一个有情有义的“大家”里。通过睦邻中心搭建的平台,使“五级治理”得到强化,城市党建触角得以延伸。同时睦邻中心的有效运作强化了社区功能,优化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
四、 经验与启示
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但是居民才是社区的主人,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扩大居民对社区治理参与面,才能真正做到共治共建共享。
睦邻中心是社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国家新时代主流文化的主阵地。社区在睦邻中心开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知识竞答、不文明行为大讨论、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改变了过去单向传输的宣传方式。社区采用灵活、生动的宣传方式更加让居民乐意接受,有助于推动居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便民服务日活动的开展,结合各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增加制定服务内容开展活动,把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层的人联系起来,把他们引出封闭的钢筋水泥楼群,使“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寂寞的楼道热闹起来、困难的邻居幸福起来”,有助于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