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与起因
吴井街道地处昆明市主城中心区,辖区面积5.78平方公里,下辖11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8万余人、流动人口近3万,驻区公共单位175家,大型超市2家、茶叶专业市场1个、公立中小学6所。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很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个体经营户等聚集社区,社区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作为领导核心的社区党组织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多,帮扶困难群体、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势在必行。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力量来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当前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针对这一实际,吴井街道党工委以“三社联动”为重点,积极开展了探索实践。
二、 做法与经过
(一)成立街道社工中心。2014年4月,街道党工委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购买百大城市理想一期生活坊107号商铺,占地面积328平方米,成立了全省首家街道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下设中心办公室、社工培训部、项目部及志愿者服务部。同时,引进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云南振滇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云南省博亚青少年心理研究院、衡怡心理咨询室、昆明市官渡区润土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等5家建设成熟、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进驻中心,为入驻的社会组织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水、电、通讯等保障,协助社会组织申报国家、地方各类公益项目和对外合作项目,开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试点,调动入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在辖区开展各类为民服务活动。
(二)孵化本地社会组织。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结合辖区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立足现有资源,有针对性的培育本地公益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入驻中心的5家专业社会组织作用,为本地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信息资源、项目扶持、管理咨询、法律服务、成长评估等帮带服务;对已经建立的本地社会组织,推行“七个一”管理机制,即有一份章程、一份登记备案表、一名团队负责人、一个固定场所、一份年度工作计划、一本活动记录册和一份年度工作总结,逐步健全管理制度机制,指导本地社会组织独立开展丰富多彩的为民服务活动,拓展了社区为民服务职能,为和谐社区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街道党工委把社会工作知识纳入街道、社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社工中心每季度组织一期“社工大讲堂”,邀请高校及专业培训机构教师为街道、社区干部开展以社会管理、社区公共服务业务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讲座,提高街道、社区干部的社会工作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街道党工委研究出台《吴井街道关于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暂行办法》,积极发动街道和社区干部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高干部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
(四)精心设置服务项目。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每年对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进行摸底和梳理,结合街道社区现有的资源,与社会组织进行有效对接,精心设置为民服务项目,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社区党组织自办、社会工作人才承办等方式,推进服务项目实施。目前,街道党工委和社会党组织共设置了26个为民服务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一批关系民生的实事好事得到落实。
(五)开展社会管理理论研究。街道党工委与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合作开展“城市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建立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见习)基地,为高校大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搭建平台。定期组织高校专家、社会服务机构专家、专业社会工作者、中心工作人员召开专题会议,针对社区管理服务和中心各项工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指导理论成果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相互交流借鉴,推广扩大工作成果。
三、 成效与反响
(一)本地社会组织初具规模。建立健全“申请、评审、孵化、评估、出壳”的社会组织培育工作机制,通过专业社会组织为本地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信息资源、项目扶持、管理咨询、法律服务、成长评估等帮带服务,先后培育了吴井街道“沁心助学协会”、吴井街道“爱心超市”、铁路新村社区“沁心巧手工作坊”、东郊路社区“四点半学校”、董北社区“尚品爱心餐厅”、董南社区“儿童之家”、董北社区“臻彩儿童之家”、五里多社区“摄影沙龙”、五里小学“起跑线家长学校”等本地社会组织。
(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逐步壮大。目前,街道已有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1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逐步形成,为开展为民服务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多样化的为民服务项目稳步实施。本地社会组织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为民服务活动,吴井街道“沁心助学协会”,已关爱资助了17名贫困学生;吴井街道“爱心超市”,已开展15次爱心售卖,受益贫困群众1500余人;铁路新村社区“沁心巧手工作坊”,已培训62名学员,11名重新就业,6名自主创业,为居民免费服务500余次;东郊路社区“四点半学校”,长期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0余名,被评为云南省“儿童之家”示范点;董北社区“臻彩儿童之家”,建立贫困儿童个人档案15份,为辖区3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学生每周开展一次免费舞蹈培训;董南社区“儿童之家”,长期关爱儿童30余人;董北社区“尚品爱心餐厅”,长期为50余位困难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已累计服务13000余人次;五里多社区“摄影沙龙”,目前参加人员300余人,开展多次摄影知识培训和摄影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等等。
四、 经验与启示
(一)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统筹整合资源。通过强化社区党建工作引领,创新“三社联动”为民服务机制,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模式,统筹整合政府、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力量,构建“政府搭台、社区党组织主办、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唱戏”的为民服务新模式,逐步引领形成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局面,不断强化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二)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紧贴居民需求。在本地社会组织的培育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针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多的实际,成立了“沁心巧手工作坊”,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针对社区留守儿童多的实际,成立了“四点半学校”和“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针对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实际,成立了“沁心助学协会”,资助关爱贫困学生;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多的实际,设置无人管理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项目,着力探索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新模式,等等。尽力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精准发力,提高为民服务工作针对性。
(三)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健全制度保障。在创新“三社联动”为民服务工作中,街道党工委坚持“灵活运作、管理规范”的原则,为大力培育本地社会组织,成立社工中心,引进专业社会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培育专项资金,大力孵化本地社会组织;为加强对本地社会组织的管理,推行“七个一”管理机制;为不断壮大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了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激励机制,为社会工作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推进“三社联动”为民服务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发展。
(四)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夯实基层基础。在推进“三社联动”为民服务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强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提升服务水平搭建平台,奠定坚实基础。结合开展社区“微权力”治理,进一步厘清政府与社区组织的职责边界,规范社区服务流程,为“三社”拓宽“联动”空间;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基层协商民主等制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更精准的方式、更优质的资源和服务,解决社区治理服务中的难题,让居民群众从中获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