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2日,《北京日报》4版
1997年6月5日,《北京日报》5版
1998年,汉语水平考试在德国汉诺威市举行,全德各地的35名考生应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暑假在北师大学汉语。
1996年,汉语水平考试在日本举行,图为主考官用汉语宣布考试纪律。新华社发
1995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首次在菲律宾举行,来自菲律宾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等国的150名考生参加了考试。新华社记者 熊昌义/摄
2004年,印尼1000多名考生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其中包括一批老年考生,年龄最大的近70岁。新华社记者 艾尼瓦尔/摄
2005年,在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汉语水平考试现场,日本老年考生正在用考试中心专门提供的放大字号的考卷答题。
1997年1月20日,《北京日报》1版
2001年12月5日,《北京日报》8版
2005年7月22日,《北京日报》3版
2007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6版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创办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这是我国研制并首次推向海外的语言考试,人们称它为“汉语托福”。2009年,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4000万,汉语水平考试在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考点,成为世界范围内一项权威的制度化考试。
1
HSK走出国门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希望来华留学和工作。1990年,已经过五年大规模试测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教委鉴定。1991年,汉语水平考试开启海外推广——经国家教委批准,汉语水平考试开始在新加坡、日本和澳大利亚进行考试试点。(1991年5月24日《北京日报》1版,《汉语水平考试试行海外》)
汉语水平考试是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是对汉语为非母语的考生的标准水平测试,类似美国的托福考试,因此被人们称为“汉语托福”。当时在海外举行的汉语水平考试,主要是初等和中等水平考试,报考条件是学习中文400学时以上。考试后获初等水平证书的考生有资格前往中国理工科大学留学,持中等水平证书者可允许进入文科专业深造。
1991年6月10日至25日,“汉语托福”考试在新加坡举办,这是中国首次在海外举行汉语水平考试。报名参加考试的人非常踊跃,最终参加考试的有128人。
1994年6月4日,“汉语托福”考试第一次在欧洲举行,从美国、日本、比利时以及德国各地前来赴考的93名考生,在德国汉堡大学中文系教学楼的6个考场内进行了汉语水平考试。考生中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22岁,许多都是正在中文系学习的学生。
31岁的罗兰德没能参加成考试。“我是一名花匠,从1981年开始自学汉语。我今天运气不好,本来德国的火车是很有保障的,但今天却晚点了50分钟。”罗兰德用流利的汉语说,他来自离汉堡近200公里的汉诺威,因迟到一个小时而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实在令人感到惋惜。不过他已经想好了补救办法:两个星期后在巴黎也将举行汉语水平考试,他将考虑前往巴黎赴考。(1994年6月12日《北京日报》4版,《汉堡考汉语》)
1997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自1994年以来已是第4次承办“汉语托福”考试。法国汉语教师协会主席白乐桑教授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介绍了法国汉语教学的情况:全法国有6所大学设有中文系,100多所中学有正规的汉语课,此外还有各大学、贸易专科学校、民间团体、地方政府的成人教育机构开设的各种短训班,所有学汉语的人加在一起近万人。
白乐桑教授说,最了不起的是巴黎七大承办了HSK高等考试,这在欧洲是第一次。高等考试水平很高,合格者相当于高级专业翻译,通常只有日、韩等亚洲国家才能组办。高等考试第一次在欧洲开考就有20多人报名,由于教室只有20个座位,所以只好请报名较晚的几位第二年再来。(1997年6月5日《北京日报》5版,《赶“汉考”》)
数据显示,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上18个国家和我国22个城市已分别设立了30和32个“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共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人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1998年5月31日《北京日报》6版,《四万老外在华学中文》)
2
在京外国人赶“汉考”
“汉语托福”积极向海外推广的同时,在国内的考试热度也不断攀升。
1997年1月12日,3000余名在京学习、工作的外国人参加了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举行的汉语水平考试。这是“汉语托福”考试开设10年来,在京外国人参加最多的一次。许多外国人都是用汉语交谈着迈进考场的。这些考试者中,年纪最大的是一位67岁的日本老人,最小的是一个14岁的韩国男孩。一位参加考试的韩国小伙子说,自己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想在韩国驻京机构工作,但需要有汉语考试合格证书才能被录用。(1997年1月20日《北京日报》1版,《三千“老外”考汉语》)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审议通过中国入世决定。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跨入WTO大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中国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所吸引,一股前所未有的学习汉语热潮也迅速掀起。就在世贸组织批准中国入世的二十多天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汉语水平考试报名处就出现了报名者爆满的情况。
“这是我们学校语音教室头一次不够用。”一位考官拿起电话求援:“您好,能多借几间语音教室当考场吗?”据了解,当时北京语言大学语音教室最多能接待2183名考生,而报名的外国人已超过了2400人。
在报名现场,一位名叫朴智贤的韩国留学生说:“报名考取《汉语水平证书》不仅能够证明自己在中国留学的成绩,而且随着中国入世,这份证书对自己今后找工作都会有用处。因为现在到韩国三星公司、大宇公司等大企业申请对华贸易的职位,都必须要有这份证书。”(2001年12月5日《北京日报》8版,《为在中国入世后找工作 两千多老外考“汉托”》)
其实不止是韩国,在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汉语水平证书的含金量都很高。在法国,汉语水平证书已经成为政府、企业招聘人员,选送留学生的重要参考标准。在日本,汉语水平证书也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录用与中国事务有关人员的重要依据。汉语水平证书的地位直线上升,许多用到汉语的商社中,持有该证书的人都备受青睐。在泰国,无论是在政府机构,还是在各大企业,甚至包括一些超级市场和饭店酒楼,会讲中文的人都十分吃香。一些公司的招聘广告上直接明文写着:懂中文的人优先和将享受较高的工薪待遇。
据统计,到2001年,在我国国内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35万人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他们学习汉语有的是因为就业和工作的需要,也有的是因为爱上了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外国人学习汉语,也从单纯的汉语言学习,向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学科拓展。
3
“汉语托福”进行多项改革
2004年,汉语水平考试已创办15年,参加考试的人数也从1990年的2000多人发展到了9万多人。由于考试人数不断增加、涉及国家的增多,一个版本的汉语水平考试很难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和不同年龄考生的要求。为此,我国开始着手开发多版本的“汉语托福”。
2005年,适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地区的新版本汉语水平考试开启试考。同时,商务、旅游专业考试方案已经通过论证,文秘和少儿版本考试也在论证中。专业版本考试和原来的汉语水平考试同时对考生开放。注重读写能力的韩国、日本版汉语水平考试也陆续与考生见面。(2005年7月22日《北京日报》3版,《我国支持周边国家5年培训15万汉语教师》)
同年10月,汉语水平考试高等级别的口语测试首次实现了数字化考试,大大提高了测试的速度和准确度。
据了解,以往的汉语水平考试高等口语考试,采用的是传统模拟录音方式。考试前监考老师须给每位考生发放一盘磁带,考试中每位考生要利用座位端的录音机进行录音,考试后监考老师再将录音磁带一一收回。采用数字化方式后,考生在考场(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口语录音,可由终端设备在教师机上直接生成mp3数字化文件格式并刻成光盘存储。数字化考试不仅省去了大量工作环节,还降低了音质损耗,节省了时间。(2005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6版,《汉语“托福”口试数字化》)
2007年,“汉语托福”再次启动改革。当年3月5日,汉语水平考试网络报名缴费系统正式开通,考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报名缴费,还可以查询各考点报名情况,自由选择考点,异地报名。(2007年2月1日《北京日报》6版,《汉语托福三月开通网报系统》)
4
HSK有了少年版
中国的孩子学习英语,“剑桥少儿英语”是很多孩子用以证明自己英语水平实力的“硬通货”。2006年起,外国的孩子学汉语,也有了“少年版汉语托福”。
针对第一语言非汉语的15岁以下少年儿童的少儿汉语考试(YCT)2006年在新加坡首度推出。2007年,少儿汉语考试在纽约举行美国首考,国内的首次考试也在北京芳草地小学举行。
“少年版汉语托福”是为满足世界不同年龄段学习汉语者的需求而举办的,是考生多为成年人的汉语水平考试的补充。它一推出就受到了外国孩子们的欢迎。在2007年5月、9月于韩国举行的两次少儿汉语考试,吸引了超过5000名考生参与。
据组织少儿汉语考试培训的北京国际汉语学院有关负责人透露,少儿汉语考试包括三个级别的考试,通过一级的考生应掌握300个左右的汉字;二级考生应掌握600个左右的汉字;三级考生应掌握900个以上的汉字。通过三级的考生,将获得中国名牌高中的青睐,被优先考虑录取。名初中接收外籍学生,也将考虑少儿汉语考试的成绩。(2007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6版,《“少年版汉语托福”考点进北京》)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共1100个,各类汉语考试考生人数达650万。汉语水平考试,也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项权威的制度化考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汉语水平考试也将在不断完善中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北京日报 黄玉迎 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