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点外卖,主要在于学校食堂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日渐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近日,云南艺术学院呈贡校区贴出一则公告:“为切实保障师生的食品安全卫生,营造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18年11月12日起,在云南艺术学院呈贡校区范围内,严禁校外餐饮商家送餐进入校园内,校内餐饮服务商也不向个人提供送餐服务。请各位老师同学到校内餐厅就餐。”对此,学生们有的表示赞同,有的不太理解和接受。
上网一检索便不难发现,禁止外卖进校园是不少高校的“常规操作”。就拿昆明来说,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走访昆明12所高校得知,有10所高校禁止外卖车辆进入校园。
虽然高校禁止外卖进校园一点儿都不新鲜,但每一次有高校做出此番规定,不但在学校师生之间常常引起热议,甚至还会因此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就像近日同样实行禁止外卖入校政策的福州闽江学院。
高校之所以对外卖说“不”,有着诸多考量:减少外卖垃圾污染,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避免外卖车辆乱窜,维护教学秩序;防止校外人员随意出入,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食堂的饭菜更卫生,外卖却无法保证;希望学生走出宿舍,不做“宅男宅女”,诸如此类,不无道理。
然而,一些学生的不满也非不能理解。就像有网友说的,“为什么这么多人点外卖,想想大学食堂出现的黑暗料理、打饭阿姨的手抖神功,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了。”一句话,学校食堂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日渐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如此也就意味着,当高校决定禁止外卖进校园的时候,真想解决外卖问题,应有配套措施的跟进。首先,自然是改善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此外,要意识到禁止外卖进校园并不是禁止外卖,可以考虑规范外卖人员入校要求,划定领取外卖的范围,与商家做好协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实质上,“高校美食风云榜”是存在的,同济大肉、清华牌酸奶、西安交大的肉夹馍都成为无数学子的集体记忆,并不是每一所高校的食堂饭菜都没有亮点,也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被外卖问题困扰。高校食堂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也应该做得更好,就看能不能多些为学生服务的努力和智慧。(春城晚报 评论员刘孙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