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民生实事看得见 幸福指数节节高
昆明信息港    11-27 09:04:06

WSF_1711_副本

昆明去年新建改建1464座城市公厕。记者王俊星/摄

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幸福是什么?

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关系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这些年,政府每年都要做十件惠民实事,就业、上学、就医、交通出行、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实际问题都得到了解决。”63岁的“老昆明”赵永顺发现,昆明人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温暖起点 “民生为本”暖人心

“就拿我来说吧,退休金年年涨,小病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可以看;买菜也不用跑老远,出门几步路就新建了一个菜市场;小孙子上学的选择也多了,不但有公立学校,还有国际化、多元化的私立学校可以选择……”数起市委、市政府这些年为老百姓做的实事,赵永顺有一本数不完的“幸福账”。

保障民生的脚步从未停止。昆明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每年梳理出十件惠民实事,涉及养老、环保、文化、教育、社保、城建等各个领域,且覆盖面不断扩大。

一件件惠民实事,显示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事的决心,彰显着以民为本的理念。

民生改善是项长期工作,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就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1984年,昆明市决定在国庆35周年之际为全市人民办18件好事,包括新建近日公园地下人行道,修建尚义街和新建盘龙江大桥,新建董家湾综合商场,新建昆明市蔬菜贸易中心,修建西山龙门人行迂回栈道和车道,新建昆明市第三十四中学,建成瓶装牛奶消毒车间,扩建昙华寺公园,拓宽交三桥道路,建设云南大学商业网点……

“从1984年市委、市政府围绕老百姓需求,实施惠民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开始,这座城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直观的就是,买东西方便了。此外,道路桥梁建设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在赵永顺看来,政府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不仅方便了群众,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着推动作用。

改善民生一直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进入2012年,“菜篮子”和“米袋子”建设工程、“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就业促进工程、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交通整治和平安建设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社会保障提升工程、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教育卫生提升工程等“十大民生工程”开始在昆明扎实推进,惠及千家万户。

未来可期 向着幸福再出发

民生改善步履坚实、足音铿锵。

近年来,伴随着民生投入的持续增长、共享理念的深入落实,昆明正在将发展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从2013年起,每年昆明都会从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梳理出十项惠民工程,作为“十大民生工程”的年度任务加以推进。2018年,已经是昆明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的第六个年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这个厕所好干净,完全没有异味!”第二次来到昆明的刘鑫,打开手机地图,搜索“公厕”,一公里范围内就有10多个免费公厕。在城区内任何一个地方,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解决“方便”问题,这是昆明市给予市民和游客的承诺。曾经,“如厕难”考验着春城的城市管理能力。对此,昆明仅2017年,就在主要乡村旅游点、部分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建设、改造国家A级旅游厕所50座。实际新建、改建1464座城市公厕,完成目标任务的191%。建成旅游厕所102座,完成目标任务的200%。

“我来昆明10年了,以前身份证一旦丢失,补办起来非常麻烦,费事又费时。”在昆明做餐饮生意的德宏人秦卫萍说。曾经,不少像秦卫萍这样户口不在昆明却常年在昆明工作、生活的云南人,若丢失身份证,要么回户籍地申领,要么只能大清早前往位于安康路的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办证接待大厅办理。自2017年7月1日起,到居住地派出所就可解决这一“难题”。

小高坡人李跃先今年68岁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他们一家早已不种地,儿女都到城里务工。自从去年底昆明经开区阿拉街道高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运营后,李跃先骑上他的老式自行车到服务中心吃午饭,饭后和邻居打牌、下棋成为他养老生活的新“模式”。“现在有这么个地方给我们老年人活动挺好的。”李跃先对社区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件事赞不绝口。曾经的昆明,养老院“一床难求”。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变化,昆明市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完善设施,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20个,共有养老床位3.29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达31张。针对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昆明还全面启动医养结合工作,按照《昆明市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三体一式一型”的“311”工作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共同体、协作体、联合体、嵌入式和候鸟式复合型工作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引导和支持民营医院、疗养院创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编辑:钱嘉榀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