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从边疆到枢纽 云南五网建设跑出加速度(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掌上春城    11-27 18:02:29

11月27日,“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在昆明召开,本场发布会主题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云南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和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3%;全省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5年前进4位,2017年位居全国20位,云南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网” 加速建设 谱写基础设施新篇章

去年以来,云南省全力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网建设方面启动实施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22公里,77个县通达高速公路,通往迪庆、怒江、临沧的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铁路营运里程达3682公里,其中,高铁营运里程706公里,沪昆、云桂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我省迈入“高铁时代”。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泸沽湖、澜沧、沧源机场投入运营,全省机场开通始发航线429条,实现昆明至东南亚首都航线全覆盖。

能源保障网方面,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6123万千瓦,云南电网与南网主网鲁西背靠背直流异步联网扩建工程建成投运,滇西北至广东±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投产;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投产、油气主干输送网络基本建成。

水网方面,滇中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全省累计建成水库6271座、总库容130.42亿立方米。互联网方面,全面完成“全光网省”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国际通信业务服务范围扩大到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8个国家。物流网方面,全省各类物流园区及货运枢纽场站103个,初步形成以昆明为中心,大理为次中心,以河口、瑞丽、磨憨口岸为节点的口岸型物流枢纽,以红河、曲靖、玉溪为核心的生产型物流枢纽,以昆明长水机场为核心的空港型枢纽、昭通水富港为核心的港口型枢纽,各枢纽通过综合交通网联通,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功能齐全、集约综合的物流网络。

政府权力瘦身 激发市场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级先后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09项、下放280项。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法外审批全部清零。精简和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62项。通过政府权力“瘦身”,坚决将企业和市场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交还企业和市场。

目前,全省37家省直部门按照新修订规范,牵头编制完成了本系统595项行政许可事项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26家省级部门向社会公布“直接受理”事项189项、“马上办”事项19项、“最多跑一次”事项303项,州县政府部门向社会公布“直接受理”事项22260项、“马上办”事项12648项、“最多跑一次”事项26184项。

科技体制三步走 释放创新新活力

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松林同志介绍,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围绕创新战略规划、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环境优化、推动“双创”等方面出台了3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体系。确定 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省份中上水平”“到2050年建成全国科技创新强省”三步走战略。

科技计划实施以来,云南省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700项以上,推动556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1个。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486项,争取经费38.35亿元。2017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53%;123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51.7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32.89亿元。2018年,楚雄省级高新区获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财政制度三转变 再上民生水平新台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云南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全省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392.1亿元,增长近300倍,年均增长15.6%;全省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18.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712.9亿元,增长了311.2倍,年均增长15.9%。”据云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昆表示,云南省财政改革历经统收统支、分级包干、分税体制、公共财政体系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五个重要时期,实现了计划经济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代财政制度转变,重视财政收支规模向更加重视财政收支质量和绩效转变,财政收支管理向财政公共治理这三大转变。

5年来,全省住房保障累计支出1038.7亿元,筹措城乡低保资金529.4亿元。2017年全省教育支出近1000亿元。其中, 216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餐从中央实施的85个县扩大到全省所有县,资助资金从2013年的95亿元增长到135亿元,基本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实施商事制度改革 优化营商新环境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荣明同志表示,通过 “一增、一减、一促进、一显现”的商事制度改革,能够解决一批社会关切、市场主体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据了解, “一增”即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90.61万户,比改革前增长59.57%。其中,企业63.85万户,比改革前增长127.71%,月均新增企业近万户;个体工商户220.89万户,比改革前增长45.86%,月均新增3.2万户。

“一减”即企业创设制度性成本减少。企业登记材料大幅简化,减少材料34个、文书29种、表格22套;278项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大幅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模式基本建立,企业登记平均时间从改革前的近20天缩短到3-5天,材料齐备的均做到了当场登记办结。

“一促进”即“照后减证”改革得到促进。以改革工商登记为切入点,实施“多证合一”,整合了39项涉企证照;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分类优化106项行政审批事项,促进了相关部门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

“一显现”即信用监管作用日趋显现。截至2018年10月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云南)向社会公示各类市场主体信息616.3万条,归集政府相关部门涉企信息69.1万条,9.1万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 构建1+1+X新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将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处处长李志明介绍,《云南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分解了各年度任务目标,即2018年初步形成“1+1+X”省级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发展新模式,2019年省属企业整合重组基本完成,2020年“1+1+X”框架体系进一步完善并运行顺畅,州(市)国资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其中,第一个“1” 为组建云南省国有股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主要是针对省属企业存在的股权分散、运营效率不高、资本回报偏低以及混改后无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参股股权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第二个“1” 为组建云南省国有金融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是针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职责分散、授权不清、布局不优、制度不健全等问题;“X”为改组设立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产业集团公司。针对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以及企业主业不突出、同质化经营等问题,改组设立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产业集团公司。(掌上春城 记者张迪

编辑:曹月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