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陈辉) 在东川区对门山易地搬迁安置点宽敞明亮的新家里,舍块乡小水井村的李如强向记者展示了使他生活变得便利的神器:通过新社区微信建群等模式,不仅拉近了他与新邻居间的距离,微信群“朋友圈”里的用工、政务等信息,也成了李如强和同伴们的工作“信息通”。通过就业信息搭车“朋友圈”、村干部变身“楼栋长”等措施,东川区易地搬迁在新社区管理方面的探索,让村民“上楼”变得更为顺畅。
微信群拉近距离
实现用工求职信息无缝对接
实际上,在几个月前刚搬迁入住的时候,李如强和其他村民一样,还对城里的生活多少有些担心。“在农村老家的时候,哪家有事情,都是一句话,周围的邻居都会过来帮忙。”之前租住过城里小区的他,最怕“大铁门一关,邻里之间就啥也不关心”。
不过,这种担心很快就消除了。带头解决这个难题的正是他们的村干部吴顺友。“搬进来之后,大家就被村干部拉进了新建的微信群,平时有什么通知都会在群里告知大家,哪家有什么困难,也都可以在群里说,通过‘朋友圈’,每家每户有啥新动态,大家都可以像以前一样了解到。”李如强说。
此外,东川区人社局易地搬迁就业服务中心也通过搭建“朋友圈”,第一时间将用工信息传递给村民,比传统的在网点张贴用工信息快捷很多。“通过微信群信息收集和发布等功能,基本上形成了政府牵线,企业用工信息和求职信息无缝对接的线上处理模式。”工作人员介绍。
村干部变楼栋长
服务提升助推村民融入城市
对于搬迁后新社区如何管理这一问题,东川区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
从今年年初开始,汤丹镇的村干部孙金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对门山小区19栋的楼栋长。“楼栋单元门口张贴有楼栋管理人员的电话号码,过去是管理村子,现在是管理一栋楼,身份变了,也增添了很多新的管理内容。”自从搬迁入住之后,孙金山每天都会楼上楼下地跑十多趟,基本上每一户的信息他都背得滚瓜烂熟。“刚搬来的时候,最大的任务就是对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劝导。”他说,很多农户虽然“上楼”了,但仍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会往楼道堆放杂物、随地丢弃垃圾,通过消防知识劝导和楼栋卫生条例宣讲,现在基本上实现了楼栋的干净整洁。
“楼栋长不光是管理整座楼栋的环境,还对我们的生活问寒问暖。”住在18栋的张大妈说,得知自己和老伴身体都不是很好的情况后,楼栋长就主动上门帮助买米买面。“搬迁后,不仅住上了宽敞的楼房,社区的管理服务也让我们彻底放了心。”
这种“安心”的新社区服务,也是东川区各易地搬迁安置点普遍尝试的一个方法。铜都街道洗尾嘎、嘎德村易地搬迁点,有1700多户6000多名新“居民”,由于搬迁安排,两个村委会合并办公,办公人员变多了,每个人手头上的事情也变多了,“新的社区管理,不仅有之前延续的户籍、治安、就业登记等工作,打造社区文化,让村民爱上新社区,也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人员介绍,社区通过组织开展义诊、用工信息宣传等活动,让搬迁村民真正意义上融入“居民”生活。
如今,又有新的好消息传来,让大家倍感幸福。对门山移民新区安置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介绍,教育配套设施已经建设完成,计划明年投入使用,小区内的农贸市场和政务、卫生服务中心也正在建设中,“今后,居民们不用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买菜、看病、办事等‘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融入城市变‘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