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一件苦差事。天下父母都一样,为孩子有着操不完的心。而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很多父母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快乐教育
最近几年,我们有些家长赶时髦,以欧美教育为典范,学习人家的“快乐教育”,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个想法是好的,只是一些家长在崇尚快乐教育时却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孩子”,变成了对孩子的放纵。
于是,孩子怎么开心怎么来,想不学习就不学习。比如,当孩子对音乐、画画感兴趣时,家长马上就给他报了兴趣班。结果,没过多久,孩子就对那些事失去兴趣了,不肯再学。家长觉得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就遵从孩子的想法,让他放弃了。
其实,这是父母打着“爱孩子”的幌子在“偷懒”。看上去似乎是尊重孩子,实际上却是在放纵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只会害了孩子,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
要知道,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它是痛苦的。因为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艰苦智识的挑战!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快乐自由地学习,这样的教育看起来真的很理想,但事实上,“快乐教育”只是一碗毒鸡汤,它的毒性赛过砒霜!
学习也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不仅需要孩子刻苦努力,也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家长就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让孩子明白,如果不好好读书,那么长大之后肯定会后悔。在孩子想要放弃学习时,父母要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正如龙应台写给儿子的那段话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第二个极端:强行逼迫
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把自己变成了虎妈狼爸。
小小的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无奈地戴上了“紧箍咒”,被父母生拉硬拽得拼命向前奔跑。
然而,严格要求孩子、逼迫孩子不断努力的虎妈狼爸们,未必能够如愿。
曾经火爆朋友圈的那篇文章《牛蛙之殇》,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文章讲的是:一个上海的家庭,为了让孩子能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在孩子刚3岁时,妈妈就逼孩子加入“牛蛙战争”,强行逼迫、压榨孩子学习功课。(可能有人不懂“牛蛙战争”是什么意思,我在这里解释一下。因为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孩子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就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
从此,3岁的孩子被剥夺了童年应有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每天奔波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为了赢得“牛蛙战争”,父母用高剂量、高添加的饲料催着孩子长大,这无异于拔苗助长。
最终,孩子因为压力太大、不堪重负患上了幼儿抽动症,接连被各个小学歧视和拒收,无缘进入重点小学。不得已,全家决定用移民来改变孩子的求学命运。
还有更悲催的故事,有些父母强行逼迫孩子努力学习,结果却把孩子逼上了绝路。有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害怕父母责骂而走上绝路;每到高考,因为没考好而做出极端行为的消息就更多了,让人悲痛、惋惜!
用合适的方式引导鼓励孩子坚持学习
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呢?小编认为,在学习之前,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给孩子选择的自由,不强行逼迫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一旦孩子选择了某项学习后,如果想中途放弃,父母就不能放任他,要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鼓励他坚持学习,不要半途而废。
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学钢琴,七岁时获得了“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八岁时就考了钢琴10级。当时,俞敏洪的太太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女儿以后能成为一名钢琴家,于是她开始给女儿加大训练量。本来是每星期学一个半小时钢琴,增加到每星期五个小时。
这使女儿对钢琴的热情骤然降低,并且想要放弃。这时,俞敏洪对女儿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宝贝,长大后,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
听完爸爸的话后,女儿不但没有放弃钢琴,反而更加自觉地练起了钢琴。之后她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获得了很多奖项。不得不说,俞敏洪的做法很明智。在女儿想要放弃时,他没有强行逼迫孩子继续练习钢琴,而是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想清楚。
做父母很难,教育好孩子更难。但是孩子已经是你自己创造的无法退货的作品,再难也得学习方式方法,在孩子需要教育、陪伴的时候,用谆谆善诱的方法,引导孩子达到你期望的目的。这样,你的作品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