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 正文
那山那路那人 千年秘境巴拉格宗焕新生
华龙网    12-11 11:44:16

清晨七点,整个巴拉格宗景区还沉睡在梦境中,繁星点点,皓月当空。驱车蜿蜒前行四十分钟,我们一行人赶在日出前终于赶到巴拉村观景台,八座山峰矗立周围,状若八瓣莲花簇拥着巴拉村这簇花蕊。立于“莲花”中心,没有高楼遮挡视野,没有汽车轰鸣嘈杂,静候第一缕阳光洒上格宗神山尖顶。金光把格宗神山染成金黄色那一刻,周围游客发出一阵低声惊叹:山顶终年积雪映照金光,裸露的岩石山体同积雪相映成趣,勾勒出写意山水般别样意境。

随着日头高起,阳光从峰顶下移,巴拉村的土墙、木窗、石阶、牦牛、炊烟、佛塔……一切都在尚有些凌冽的寒风里逐渐清晰起来。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才刚刚通路,村民才能用上电,电话信号才覆盖全村。巴拉格宗,云南香格里拉深处鲜为人知的秘境,这里是被上天遗忘的净土,也是藏匿了千年的世外桃源。

巴拉格宗,这是一个十余年前在地图上甚至都找不到的名字。三十余户人家近乎与世隔绝地生活在香格里拉大峡谷的深处,没有电,没有信号,这里的孩子在十多岁前甚至最远只去过数十公里外的国道尽头。十多年后,巴拉格宗已经成为香格里拉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三十余户村民悉数从深山迁出,家家户户买房买车,旅游业让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23

清晨的巴拉村 记者崔迪/摄

路的故事——十多年走过的六十公里

“我小学五年级前没有出过村子一步,那时通往外面的只有1979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狭窄驿道。”格桑是巴拉村土生土长的康巴汉子,32岁的他见证了公路通向大山深处的全过程。“以前我们村里生存只能靠种点青稞玉米土豆,松茸出来时挖点出去卖,但是走出大山最快也要四天时间,等到了市场上,松茸已经卖不出好价钱了”。

格桑回忆,他们读小学时的课本是马帮从几十公里外顺着山道挑进来的,来这里上课的老师一年离开一个,都受不了这里的封闭。贫穷像顽疾一样困扰着每个村民,彼时,每户人家一年的全部收入仅一千多元。通路,走出大山去,成了每个巴拉村村民心中最深切的企盼。

24

斯那定珠 记者崔迪/摄

说到巴拉格宗的路,绕不开一个名字——斯那定珠。他面庞黝黑,身材高大,眼神中带有康巴汉子的坚毅。格桑向记者说起斯那定珠时,挑起大拇指:“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致富带头人,放到以前,他就是我们村子的英雄”。

这位“天路下的藏族愚公”,是香格里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好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13岁时,小学没读完的斯那定珠背着一袋天然水晶石,怀揣35块钱,沿着30多公里的人马驿道走出大峡谷,亲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他先后在广州、重庆等地摸爬滚打,经商致富。如果斯那定珠在二十年前带着数千万财产远走他乡安逸享乐,那只是一个大山里飞出金凤凰的平庸故事。

25

金光笼罩格宗神山峰顶 记者崔迪/摄

“我出去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回来。”斯那定珠对记者笃定地说。从90年代开始,斯那定珠将自己经商赚来的数千万资产,全数投入家乡的道路建设,他发誓要在绝壁上修出一条通向巴拉村的天路。

从国道到巴拉村,区区60公里里程,这条路却修了十多年。家人不理解,极力阻挠斯那定珠干这“傻事”;几度资金链断裂,他卖了自己的五金市场、火锅城;地质灾害频发,刚打通的道路又被滚石填上……“我的老阿爸最开始也对我的举动很不解,直到他到工地上去看过之后,时不时地就向我问起路什么时候能通。就在道路开通前两个月,阿爸去世了,他没能等到汽车开进巴拉村的那一刻。”斯那定珠忆起往事,这个坚毅的康巴汉子也变得柔软起来。

富的故事——从一千到十万的飞跃

路,终于通了,十余年来的苦涩都被喜悦冲淡。村里的老人们第一次看见了推土机,山里娃娃再也不用等到十多岁再走出县城,去看外面的世界。村民们可能没有想到,路通了只是他们生活产生变化的开端。

26

传统陶艺制作 记者崔迪/摄

斯那定珠接受采访时的一席话发人深省:“国家政策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体会太深刻了。我的家乡太美了,是仙境一样的地方。但这里之前也太穷了,一户人家一年只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我们不能抱着绿水青山饿死,我们不等不靠,我们要找到生态的致富路”。 

27

传统藏式民居 记者崔迪/摄

公路通到了巴拉村,致富路同样被斯那定珠找到,他注册成立了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民致富的方式,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28

巴拉格宗景区景色 记者崔迪/摄

2007年前后,巴拉格宗景区建成迎客,从此以后,穷山村变成了游客趋之若鹜的胜地。三十多户村民全部成为巴拉格宗景区工作人员。格桑就是从那时开始接受导游的专业培训,如今,格桑既是巴拉格宗景区的导游又身兼歌舞晚会的主持人,每月收入能达到7000元左右。“放以前想都不敢想,”格桑说到激动处,伸出手掌做了个翻腕的动作,“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变化程度!”

29

香巴拉佛塔一景 记者崔迪/摄

如今,巴拉村村民靠着在景区工作、养护公路、收取土地租金等,家家户户年收入都能达到十万元左右,“穷根”已经彻底被铲除。“旅游业是真正能让藏区在被保护同时得到发展的产业,如果一味追求短期发展,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青山绿水,”斯那定珠对生态旅游的信念甚是坚定,“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我走出大山见证了这场历史潮流,见证了中国这条巨龙被唤醒的瞬间,能在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一些永恒的东西,我很幸福”。

五星级水准的酒店在深山建成,民居被改造成藏文化体验区,大峡谷景区潺潺流水依旧清澈,香巴拉佛塔引来游客阵阵惊叹,格宗神山依旧在岁月流逝间守护着巴拉村的村民。巴拉格宗千年的历史,有了新的注解。(华龙网 记者崔迪)

编辑:实习编辑马婷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