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李春磊 陆梅 改革开放40年来,晋宁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着自己的价值。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在鲜切花产业中摸爬滚打近20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晋宁汉子,看他如何把晋宁的鲜切花远销海内外,如何专业花卉合作社发展“领头人”的奋斗故事。
12月初的晋宁已进入隆冬时节。清晨,坐落于滇池湖畔的墩子村,伴随着湖面升起的第一抹金色从睡梦中醒来,道路两旁的层层霜花,悠悠的冒着些许寒气直往人的骨头缝里钻。而这点寒气对花农们来说似乎不算什么,大家反而觉得这是“财气”的象征,多年的经验告诉大家,入了冬,就是鲜切花价格大好的时期。和往常一样,花农李少红一大早就将自家地里刚剪下的玫瑰花用车装好,拉到位于村中的昆阳昆仑花卉合作社,他是这个合作社里的会员,这里也是他多年来一直卖花的地方。在这里,他只需要保证花的品质就可以,其余的包扎和销售等环节就不是他操心的事了。
李少红告诉记者,同样品质的一把玫瑰花,如果在外销售,一把花的材料费、运输费、佣金等费用折合人民币1.8元,而且每一把花都必须自己动手包,既费时又费力。而通过合作社销售的花,不仅省去了基础费用,卖出去的花还比市场上要多出几块钱,这样算下来,他种植的4亩花地一年下来就比在外面销售要增收一万多元,十多年下来就有10多万元,其他种植面积较多的社员,收入就更多了。
那么,合作社的鲜切花究竟销往何处,李少红口中这位让社员增收又省心的洪总又是谁呢?这就不得不说起我们今天的主人翁,眼前这位正在花海中忙碌着的人——洪海坤。
今年42岁的洪海坤是土生土长的晋宁人,1999年的一天,还在云华公司上班的他偶然发现晋宁境内有外省人在租地种植鲜花,这一发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在心中暗想,一株小小的鲜花种出来看看还可以,这样连片大规模种出的鲜花拿去干什么呢?从小就对新兴事物好奇的他开始四处走访了解,不走访不知道,这一了解真让他大吃一惊。原来,当地人也有一些群众在种植鲜切花,而且呈贡斗南已经在发展花卉产业,收入非常可观。说干就干,他毅然辞去自己的工作,并向自己的同事借钱建起大棚,自此开始了他近20年的花卉种植生涯。
刚刚放弃铁饭碗回家务农的洪海坤,并没有完全放下身段从上班族的角色转变过来,心中还残存着一丝“清高”,觉得自己多少比其他农民多读了点书,不愿去向别人请教,谁知,在没有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农业种植,经验才是丰收的保障,就这样,我行我素的洪海坤第一次满怀希望的发财梦,却在他的闭门造车中轰然破碎,由于缺乏经验和种植技术,甚至连农药化肥的配比都全然不知,加上一味跟风,让他在鲜花种植的早期吃了许多亏,好几次由于没有把控好气候因素,让眼看就要出手的鲜花遭受了霜雪摧残,颗粒无收,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没赚到钱不说,反而让他欠下一大笔债务,可谓吃尽苦头,就连父亲都多次劝他改行。
失败面前,洪海坤没有放弃,而是痛定思痛。他坚信,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于是,他静下心来,开始钻研种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彻底沉下身子来,不断向别人请教,从最基本的翻土、播种到施肥、打药,从花苗管护到中期管理,从病毒防治到虫害灭杀,他几乎把周围所有认识的种花大户问了个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虚心求教和自身的不断钻研,他的种植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加上他在药、肥的配比上更加精准,对花地土壤属性更加明了,能更有针对性地使用肥料,让他的花种得比别人更好,种出的花比别人卖的钱更多。这也极大地鼓舞了他,使他更加相信,科学种植,是提质增效的最佳途径。种花的难题解决了,他也用几年的时间,让自己从曾经的学徒,上升到师傅的位置,几年间,他无偿地把自己无数次尝试总结、掌握的科学种植经验传授给其他前来请教的农民,让他所在片区的花卉品质有了质的提升。然而此时,又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人人都知道,在当时的晋宁,种花难,卖花更难。种植户每天都要连夜单独将花送到呈贡斗南进行拍卖,一来一返间不仅耗费时间,增加了成本,有时还会遭到一些不法商贩的欺诈,使得花农们身心疲惫。
为了降本增效,洪海坤和50户花农一起成立了一个小型的花卉协会,建起一个统一的包花车间,并主动和销售平台公司对接,花农按标准进行分级扎把后,由公司派车统一运送销售,为花农节省了时间,杜绝了风险。然而,这样的模式实行了3年多后,洪海坤还是觉得不划算,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中间环节始终还是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增加种植户的负担,而且日积月累就会是一大笔开支。这让洪海昆觉得当时的权宜之计,似乎已经不适合再继续做下去了,必须找到更好的销售模式。
就在洪海坤心里盘算着,如何能找到一种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的销售渠道,实现花农和合作社的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他发现,只要花的品质高,客商会直接从花农手中购买,除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于是,他立即行动,借助自己已有的销售资源,将协会的鲜切花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运输、统一销售,真正实现了省心省力、增效又增收,也更加坚定了大家抱团发展的信念,这一做法让更多的花农也加入到协会中来,协会会员一下子从50多户发展到近300户。由于协会的鲜切花品质有保障,昆仑花卉这一品牌的销路也越来越广。为满足市场和发展的需要,2010年,洪海坤向工商部门申请成立昆阳昆仑花卉合作社并获批准。自此,一个集花卉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鲜切花对外销售的合作社正式成型。洪海坤也将精力转移到了对外销售上,并与一些实力雄厚的销售公司合作,在国内外设立销售店铺,形成了农户+合作社+公司的一条规范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花农的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了晋宁花卉在云南乃至国内的知名度。让合作社花农从养家糊口向发家致富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目前,合作社有近300户社员,种植花卉面积1400余亩,按每亩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计算,单鲜花种植每年可为合作社社员带来400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合作社通过以农带农,以农培农的方式,吸引带动非社员农户800余户,种植花卉4000多亩,随着“昆仑花卉”这一品牌的鲜切花远销全国乃至泰国等国家,花卉单价逐年提升,洪海昆真正实现了带领所在片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为全面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洪海坤深知,是合作社花农们的支持和信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闲暇时,花农们都会聚到合作社里,一起聊聊天,交流交流经验,每到这些时候,在洪海坤的带领下,社员们都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总结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久而久之,整个合作社的种植水平和鲜花品质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社会在进步,产业在发展,不创新、不学习,固守传统的模式,时间一长,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多年的经商经历,让洪海坤深谙这一道理,因此,作为合作社的“领头人”,他要求自己必须不断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凡事走在社员前面,才能将问题看得更清楚。经过不断的考察和学习,他找到了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环保的种植模式。2017年,洪海坤新租120亩山地,将其中的45亩作为新的示范种植基地,把多年的经验和国外的先进种植技术进行了融合。
据洪海坤介绍,之所以采用这种新的种植模式,一个主要原因是考虑花农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这种模式种出的鲜切花品质更高,花农也有能力进行改良。他说,现在整个基地内的玫瑰花长势良好,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水肥的配比和用量,在今后的种植过程中,将侧重于科学技术的运用,提升花卉数据管理的效率,便于全面快捷的了解花卉生长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实现提质增收。
浪潮翻涌,鲜花烂漫。当前,晋宁正绘制着一张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蓝图,从小在滇池边长大的洪海坤深深地爱着这方水土,他知道花卉产业要想走得好、走得远,就要走环境优先的路子。
为改变多年来花卉秸秆只能用焚烧来处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做法,洪海坤在自己的基地上率先引进一台粉碎机,将包装产生的秸秆废料进行粉碎处理,在特定地点发酵后又用回到花卉种植中,变废为宝,不仅改善了多年来焚烧秸秆烟雾缭绕污染环境的弊病,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花卉种植的肥料成本。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员们的大力支持,目前正在逐步推广。
如今的洪海坤作为晋宁花卉种植的致富带头人,早已身价千万,回首自己20余年的花海搏浪之路,他创造了自己的价值,收获了 “晋宁花匠”、“一县一品”等诸多荣誉,他所创办的昆仑花卉合作社先后被省、市、区各级政府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等荣誉称号。但他知道,自己种花的路还很长,身边需要帮助的乡亲还很多,未来的路,他依旧会迈着坚实的步子,竭尽所能地带着社员和乡亲们的信任,把晋宁的鲜花种得更艳,卖得更远,让需要帮助的花农收益更多,生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