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 记者谭石艳 10年前,李晓燕抱着尝试的心态踏足网媒,正如她所说,“当时觉得网站是媒体的发展趋势。”
时间给了李晓燕满意的答复,早已成为昆明信息港互联网营销中心主任的她,今年又带领团队筹办了上万青少年参加的希望之星英语口语大赛等大型活动。
回首十年发展,李晓燕最大的感受是,公司从默默无闻到一呼百应,个人和公司的格局都在变大。
“发现云南之美网络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改革时代的新型农民画家、非遗传承人一卓丽萍》。韦嘉萍/摄
初创时默默无闻,现今办会规模品质不断刷新
十年前的2008年,网络媒体的生存环境远没有现在好,加之昆明信息港当时刚刚初创,知晓者少,问津者少,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以及招商很困难。
不过经过十年发展,昆明信息港现在变化巨大。变化到底有多大,数据最能说话。2013年昆明信息港承办第一届云南省互联网大会,仅有800人参与,10位演讲嘉宾到场,10家企业出席。在2015年举办的第二届云南省互联网大会上,参加人数增长为2500人,嘉宾增至30名,参加企业达到40余家。
”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云南省互联网大会无论是在办会规模、办会品质,还是招商布展、宣传报道等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热度上去的同时,品质也提升了,会务组织水平也提升了。”谈起这些,李晓燕很感慨。
第二届云南省互联网大会,还首次使用了昆港自主研发的“彩龙会务”智能票务系统和二维码扫码入场技术。李晓燕笑着说:“在大会召开前一晚,还发生了个意外,6支扫码枪全丢了,当时都把我急死了,还好关键时刻大家齐心协力,各方联络,终于在凌晨2点找到了新的扫码枪。”
第三届云南省互联网大会现场
有了前两届大会的经验积累,2017年的第三届云南省互联网大会举行得更严谨、更顺利。这场大会,最终有超过3500人参会,60余名嘉宾到场分享前沿新知,60余家互联网企业携带各种先进科技亮相,活动在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的同时,也为互联网前沿科技的交流碰撞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第三届云南省互联网大会上展示的跳舞机器人。记者合宇聪/摄
今年,昆明信息港又承办了第一届“未来演说家”昆明市小学生演讲大赛。“我们在赛事中引入了先进的网络语音评测系统,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名,在线朗诵诗词,系统就会根据参赛者的发音与系统标准发音进行声波对比,从而评分,由此在报名环节就实现了智能无纸化,并吸引了9105名小学生参加。经过系统评分,最终共有2368人进入复赛。”说起这些,李晓燕有点兴奋。
不论是云南省互联网大会,还是第一届“未来演说家”昆明市小学生演讲大赛,昆明信息港都在不断创新,努力推进网络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昆明信息港还承办了云南省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激发网民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承办第12届中国城市新闻网站联盟年会暨网络媒体昆明·呈贡区行活动,吸引了全国80余家网络媒体共谋突围之道,同时为各地网媒了解昆明、见证昆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举办“美丽春城·幸福昆明”知名媒体昆明行暨“睿见·城市”名博昆明行,邀请到多个领域的30多位名人到场,为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言献策。
搭建网民问政平台,“行风评议”参与度大幅提升
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11月初,网友@kmmr在昆明信息港彩龙论坛发帖,倡议由网友自发进行网上“行风评议”投票,得出大家眼中的“网络版昆明市政府部门行风评议”排名,这个倡议贴获得逾万人次投票参与。
2010年,昆明信息港积极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启动2010年昆明市民主评议机关和行业作风网上测评活动。这是昆明行风评议首次上网,在互联网上搭建了市民监督新平台。
昆明信息港政务服务中心的黄斯维介绍,“推行网上测评后,活动的参与度大幅上升,昆港的影响力迅速增长。”
“从2015年起,昆明市机关行业作风群众满意度网上测评活动网友参与平台,主要是通过昆明信息港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两个渠道进行,影响力和辐射力非常可观——投票总票数超过了520万。”黄斯维介绍,今年的市直机关作风建设满意度评价网络测评活动,启用了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昆明发布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昆明信息港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6个网络“打分”平台,评议活动杜绝恶意刷票行为,每个IP地址每天的投票次数,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为10次,尽量保证结果的客观。
彩龙社区2018年市直机关作风评议
昆明信息港一直致力于传递市民呼声,特地在彩龙社区开设了“政民互动”栏目。在这里,网友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反映,并提出意见建议,或者咨询投诉,昆港则通过一定的程序,向有关单位反馈、交办和转办,同时跟进新闻报道,促进政民互动。
带领网民发现昆滇之美,打造优质活动品牌
常年依托彩龙社区组织活动的昆港员工戴兴介绍,2009年,“我爱昆明——发现昆明之美”摄影大赛活动收到网友投稿400余篇(组)。今年,活动升级为“发现云南之美网络摄影大赛”,共收到投稿8740篇(组)。从400到8740,翻了20多倍,不是突变,是水滴石穿。
“今年,发现云南之美网络摄影大赛网友投稿数创造了历史新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彩龙社区新平台在昆明信息港技术团队的努力下正式投用,网友能够随时随地用手机拍摄上传图片。”戴兴粲然一笑。
“发现云南之美网络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幸福记忆的瞬间》。林坚/摄
回忆起第一届摄影大赛,网友@林坚坦言,“当时我用的是老式手机,只能简单的打电话发信息,拍不了图片。所有参赛网友和我都是用相机拍摄,回家后再利用电脑上传到彩龙社区参赛。”他说,差不多10年前,家中有电脑的人不多,但是热爱昆明,想要把昆明之美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人却非常之多。
昆港的精心组织,让网友的心愿得以实现。昆港人的希望是,继续带领大家踏过山川和河流,发现世界之美。
探索绘制乐活“地图”,引领城市休闲风尚
2012年,捞渔河湿地公园虽然景色秀丽,却鲜有人问津。“当时,我们和度假区管委会一起,线上征集网友,线下组织采风。56名幸运网友和我们一起感受秀美的自然风光,通过网友及昆港记者的镜头记录下来,上传到网络。”说起这些,戴兴略显激动,他说,当天昆港官方微信推出的采风图文稿,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
在那之后,捞渔河湿地公园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胜地,每到周末,捞渔河湿地公园就被出行的人流和车辆堵得水泄不通。
56名网友到捞渔河湿地公园线下采风活动合影。林坚/摄
摸清昆明及周边地区的吃喝玩乐“地图”,带网友玩转昆明,是昆明信息港一直在做的事情。去年,昆明信息港发挥互联网媒体优势,承办“发现昆明最美农业休闲园”系列活动,报道推介了多个特色农庄,有力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戴兴介绍,“发现昆明最美农业休闲园”系列活动,包含昆明“十佳”最美农业休闲园榜单评选、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发现昆明最美农业休闲园”手机摄影大赛、昆明农业休闲园丰收季四大部分,整个系列活动的宣传总阅读量达到了360万+。
经过线上150万人次投票及专家评选,昆明“十佳”最美农业休闲园结果最终揭晓,斗南花卉产业园区、嵩明晨农农博园、百草园、一丘田秋木箐宝珠梨庄园、名花谷、香草芳林、滇池湖畔喀斯特庄园、杏林大观园、糯黑石头、碧鸿亲子农庄上榜。
活动结束后,休闲农庄的工作人员变得更忙碌了。“像名花谷一样,很多农庄通过我们的活动,被广大网友熟知,络绎不绝的游人踏破了休闲园的大门。尤其是周末出游,一定要预定房间,不然直接没地方住。”戴兴提醒。
第八届我爱昆明——发现昆明之美摄影大赛相机组一等奖《石林星空》。云南白狼/摄
昆港组织的网友活动,从最初的每年个位数,增加到了现今的每年百余场,网友们的生活越发地有滋有味。拍客们遇见的生活之美,通过网络摄影大赛得以展示;辛苦的城市建设者,周末放松也有了好去处。
以创新思维助力公益事业,始终与弱者同行
10年来,昆明信息港在广大网友的支持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昆滇公益事业健康发展。2012年7月,彩龙社区开通了彩龙公益,致力于参与公益、发布救助信息,助推网友在平台上传播爱心。
今年,网友@茗门之后拍摄了心目影院的照片,投稿给彩龙社区,后台编辑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这个专门为盲人放映电影的地方,并跟进采访了影院创始人周权,策划推出了一组深度报道,推介了这个为盲人讲电影的有情怀的影院。
志愿者带领盲友前往心目影院观影。记者曹月/摄
彩龙社区还发帖招募志愿者,网友自主报名,影院负责人决定留用人员,让这些志愿者用自己的眼睛,带盲人感受多彩的电影世界。
今年10月,昆港发起的“身边的志愿服务活动”启动,邀请网友分享自身的志愿服务经历。当下,已有40多个志愿团体的成员发布了上千则贴文,讲述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点滴小事和暖心故事。
以创新思维助力公益,昆港一直在努力。2017年,昆明信息港彩龙公益在“因爱同行”2016网络公益年度发布活动中,荣获“2016网络公益创新奖”,是云南省唯一一家获奖单位。
彩龙公益荣获2016网络公益年度创新奖
年年举办网友嘉年华,为新老网友相识相知提供平台
为了回馈网友,聚拢网友,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连续10年举办迎新嘉年华活动,为新老网友相识相聚提供平台。
2013年彩龙社区新春网友联谊会
“最早的迎新嘉年华是在酒吧里面举行,虽然只有40来人参加,但大家玩得都很嗨。”戴兴说,一路走来,迎新嘉年华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持续创新,预计今年12月15日举办的迎新嘉年华,将有400人参加。
为什么一直坚持举办迎新嘉年华?戴兴给出了答案:“在网络虚拟空间,我们看到的都是网友的作品,彼此之间也仅通过文字交流,就好像是熟悉的陌生人。而迎新嘉年华便给他们搭建了一个舞台,让从未谋面的网友得以相遇,甚至相识相知成为知己。”
2016年迎新嘉年华大合影。星亚摄影/摄
网友@风之末端称赞迎新嘉年华说,“这是新媒体时代在昆明这块土地上最接地气的聚会!”他由衷地感叹,虽然当下人们信息交互方式多种多样,虽然大家在网络空间里都是“老熟人”,但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一遇,迎新嘉年华,就为彩龙社区所有的网友提供了一个面对面认识交流的机会。
“每年迎新嘉年华,网友的才艺展示都让我耳目一新。之前只知道@箫寒上了年纪,热爱写作,却万万想不到他唱起歌来竟极具感染力。”风之末端笑着说,迎新嘉年华让他有机会结识更多朋友,非常难得。
向海外传播昆滇声音,多元解读昆滇文化
今年以来,昆明信息港推出了“海外看昆滇”栏目,以海外人士的视角,聚焦昆滇热点与焦点,关注云岭大地的发展,倾听外国友人对云南的看法,帮助海内外网友透过“第三只眼”看云南、观昆明,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云南元素,对云南旖旎多姿的文化进行多元解读。
首期“海外看昆滇”系列活动之“滇菜品鉴会”,共邀请到7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品鉴滇菜,活动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举行得比较成功。
滇菜品鉴会邀请到的外国友人合影。记者刘雄斌/摄
昆港英文频道的记者苏雯芊说:“我们要将‘海外看昆滇’系列活动继续办下去,在云南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展现‘一带一路’倡议的云南作为。”
昆明信息港诞生于网媒初露头角的时期,在探索与创新、交流与碰撞中成长。10年来,昆港以活动作为支撑,依托270多万网友,开展大大小小活动近千场;独树一帜连续举办四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累计近万人参与;连续9年举办“发现昆明之美网络摄影大赛”后,今年更将之升级为“发现云南之美网络摄影大赛”,持续从线上线下滋润、丰富、活跃昆滇网络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昆明信息港将进一步拓展活动筹划的新边界,探讨活动开展的新可能,继续开展规格高、创意新、影响大的线上线下活动,继续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传递昆滇,通达世界,让“昆港蓝”logo成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道路上的永久亮点,争做引领云南互联网品牌迈向世界舞台的探路者。
昆港10周年·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