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1年,福照楼昆明北大门店开业后一炮而红。时至今日,坚持做地道滇味的福照楼已经陪食客走过了17个年头,福照楼这家“年轻”的老店,对于滇菜本味的坚守,是福照楼化身传统滇菜地理坐标的武林秘笈。
人物介绍:
王立民
云南福照楼餐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父母和爷爷奶奶告诉过我们,1937年,在昆明的福照街开过这样的餐厅。其实在没有福照楼的日子里,很多食客已经忘记了滇菜里边还有一道名菜,叫汽锅鸡。2002年的4月26号,我们认真的把这块金字招牌捡起来,用心擦拭它,想让这块金字招牌闪闪发光。
——云南福照楼餐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立民
福照楼大厨在制作汽锅鸡
记者:汽锅鸡是云南地道名菜,它的制作秘诀是什么?
王立民:汽锅鸡我们传承的技法叫隔水干蒸。其实这道云南名菜,它并没有更多的什么技术含量,或者说是更大的的技术壁垒。它更多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认真,就是要讲诚信。那认真怎么讲?就是你的师傅如果早晨6点钟不起床,12点钟这个汽锅鸡是卖不了的,因为什么?它整个制作过程,从漂洗开始,一直到装锅,蒸制,大概需要6个小时。
从食材上来说的话,我们用的是我们的无量山鸡和昭通铁脚麻鸡,这个鸡的生长周期要超过210天。这个饲养过程,我们主要是要表达出云南土著鸡种它特有的一些香气跟香味。做到这两点,我觉得这个汽锅鸡基本上也就成了。
记者:做餐饮,做福照楼,经历过哪些困境与机遇?
王立民:对于我们企业来讲,食材的影响很大。我们开业之后第一个经历的困境是非典,全国人民都戴着口罩,不在集中的场合里边。那个时候我们刚刚创业不久,但是我们坚信我们的产品没有问题,客人的回归就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挺过来了。
第二次遇到的比较大的危机,就是全国性的禽流感。我们家的主菜跟禽类有关,面对禽流感,我们是手足无措的。但是这个事件过后,我们痛定思痛,为什么禽流感对我们的影响会那么大?这个时候我们才认认真真的寻求养殖基地,寻遍了一百多个养殖场,接触了将近40多位养殖户,但是都不能达成共识,最终我们和大理南涧无量山的养殖场达成共识。
2012年又发生了禽流感,但是这个时候我们有自己的基地了,就变成逆势发展了。因为别人家的东西都不敢吃了,你们家有名有姓的,就来试一试。
我觉得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时间和机会是同等的。在任何机遇来临的时候,你要有所作为,这个才叫机遇。没有作为的时候,它不叫机遇。
记者:滇菜自有一种特色,它该如何传承下去?
王立民:福照楼最初定性是以传统滇味为主的。我们云南菜它有一些特殊的技法,也包括一些特殊的吃法。在传承中守住匠心精神非常好,但是匠心精神需要去传承。我们秉持的概念是什么?就是把这些匠心,这个过程,或者说整个流程,格式化、数据化、文字化。可能你们接触这个行当不多,以前的菜谱教人做菜,都说盐少许,糖少许,某样某样调料适可,这样的话是不便于传承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机械化,就是把它量化。我们做这个滇菜,其实也是属于摸索阶段。17年间进行这种摸索,有苦有笑。2014年的时候,行业协会给了我们的一个机会,现在福照楼滇菜传承体系里边有两个国家标准,一个是气锅鸡的制作标准,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土八碗制作标准,这也算是对传承留了一点东西。若干年之后,把这个标准化的东西拿出来,只要食材的变化不是太大,我相信能够还原我们今天所有的产品。
汽锅鸡的汤是一大特色
记者:很多人爱吃滇菜,但是滇菜怎么创新呢?
王立民:滇菜的创新有很多。从盲目的硬性的为了跟某种菜,比如说花,为了花饯,我们强行的把所有食材往花上去靠,而没有想到花里边一些东西的萃取,我觉得这一类的东西,确确实实讲我们是有一些操之过急。 菜品研发,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事,或者说只有一个技艺非常超群的人,才可以来完成这项工作。
我们在菜品研发上,首先是要尊重食材的属性,你这个师傅要做一道菜,报新菜了,不是告诉我你要做什么,而是你首先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你自己对这个食材的理解是什么样?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它是一个倒推的东西。
跟大家透露一下,我们最近正在研发联大时期的昆明菜,我们会拿出专门的一家店来,跟现在任何一家店都没有关系的店,来做一个专门的体验,在这个部分,我们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就是巨大的,是没有办法去量化它的。为了某一个资料,我们可能会花很多时间,看很多书。菜式总共也不会多,我们大概会有60道菜。
福照楼准备拿出一家店面专门经营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菜
记者:改革开放后,餐饮行业都获得了哪些政策支持?
王立民:政策支持的确给我很大的触动。我就举三个例子,第一个,我们的刷卡手续费费率下降了,我们现在的费率应该是0.7还是0.8,我记不太清楚,第一次调整,是从2调到1.25。第二个的话,就是整个费用结构的合理化,首当其冲的就是税费。以前不管你做多少,只要你开一张发票,你按照统一税率来算,现在我们有一个阶段制税率,全年营业额500万以下的享受一个税率,500万以上的享受另外一个税率,这样就让小微型企业创立初始的生存压力减小了,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个政策的倾斜性。
同时,行业协会也在发挥很大的作用。这在前面五到六年的时间里边,体现得是淋漓尽致。第一个是什么?就是出了行业丛书,让你有一个规范。第二,出了一些菜品,来引导你们行业的标准,美化你们行业的一些做法。第三个就是人员的培训。
我个人认为滇菜的这种战略,已经号召了很多年,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我们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如果我们不去做,我们就不能进步。
记者:改革开放后市场有哪些新变化
王立民:我们这17年,中期到后期多了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在更早之前的话,我们更多的是用纸媒。这个部分给你带来的是什么?首先是宣传的变革。纸媒做得到的覆盖,互联网它完全做得到,同时还有更好的导流作用。电子平台可以毫无顾忌的说我们家是干什么的,在哪里干,如果有需要打电话给谁,以前在纸面上不一定能做到。
食客在体验福照楼的汽锅鸡
第二就是导流,体验完以后,怎么样形成二次回头。电子平台、商务平台它有一个互动,给你个好评,给你个差评,给你个一般评价,这点纸媒就比较难,这些我觉得是一种变化。
同时,高铁还在持续的发展,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的客流量那么大,把外面的消费者和人才引进来了,交通的发展给我们这种待开发地区,带来了人口红利。
记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滇菜怎么才能走得更远?
王立民:第一个是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要提升。
第二,所有从业人员考级的方案,我觉得要有一个根据。以前我们分红案、白案、一二三级厨师,服务员有一级服务员、优秀服务员、服务大师,这些名称可以保留,但是考核的内容,我觉得需要适当的修改。因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讲,环境的变化会带来人的什么变化?会给食材带来什么变化?食材的变化会给烹饪带来什么变化?我觉得,要让现代的环保概念和意识,贯穿到我们行业当中来,对这个要定一个最基准最基准的标准。
福照楼内部环境
第三个方面是劳动报酬。我觉得从业人员的收入,应该分成若干块,不该仅仅是经营者发放的工资绩效和奖金。应该有一种更直接的激励措施,让他主动去为客人服务。所以我比较倡导薪资改革里边有打赏制度,或者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小费制度的合理化。
第四个方面,要敢于应用新技术,不仅仅是互联网的应用,将来我们还会有机器人的应用,还会有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实现系统产业化。
第五个方面,是行业应该跟上食材的变化。环境都在变,食材肯定在变。对于一些食材的储备,我觉得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而不是仅仅是把我们的独有食材一股脑卖出去。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所有最普通的食材,做到标准化。
福照楼的其中一家店面
记者:谈谈您的个人感悟吧。
王立民:我们创业初期的时候,一家小店四张圆桌,为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还在门口放了一张小桌,所有人在内26个人。到今年年底的话,我们大概会拥有直营门店11家,整个经营规模大概会在7000平米以上,从业的员工大概能达到500人。从我们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讲,我们就做了两件事情:亲民,抓特色。亲民就是做老百姓吃得起的东西,抓特色就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东西。满足,你说多少为满?什么样为足?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我们是从无到有,我们很感激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其实诚信的力量也好,传承的力量也好,传统口味自身所有的魅力也好,这些都是当今社会食客需要的一些东西。我们认为,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面,保有一丝丝这种市井文化的气息,保留一些我们儿时的记忆,若干年后还能让后人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滇菜文化。我觉得,这就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一个任务吧。(昆明信息港 记者伏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