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初一次小小的“赌气”,成就了昆交会和世博会的诞生。如今,每年六月,都有来自全世界的人涌进昆明,参加展会。两届展会,成了昆明改革开放的标志。
2、对老家玉溪的奥运冠军郭伟阳来说,1990年代的昆明交通是让他最头疼的事情。过去需要做2、3个小时的长途车程,如今1小时以内就可以搞定。
3、1997年,昆明诞生了第一家超市。当时拎着“红联超市”的袋子是一种时髦,如今超市遍布春城,当然支付方式也换成了微信支付。
改革开放,昆明关键的“两届展会”
每年6月,都会有来自全世界的人涌进昆明城。
(王帮旭 摄)
他们期待已久,都想在展会上脱颖而出,也想带走自己需要的东西。
(张紫超 摄)
1992年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西南五省七方在昆明结成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的经济联盟,正式确定了第二年在昆明举办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交易会——昆交会。
洪莺当时是昆明市外经委的工作人员,回忆起昆交会刚开展的那几年,她记忆犹新——“当时的昆明仅有两家外贸企业,每年的进出口交易额也不过几百万美元。”
(张紫超 摄)
赵云忠在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在他30年工作经历中,有17年的时间有缘云南会展业。他说,最初云南举办昆交会、世博会,缘于一个小小的“赌气”。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随云南省政府一位重要领导到香港访问,当时香港一位顶级富豪问这位领导,‘云南在昆明什么地方?’就因为这一句提问,省领导回来后即下决心要让世界了解云南,让云南走向世界。”
赵云忠觉得,世博会的召开,也正是缘起昆交会。
“昆交会代表着云南会展商务业建设的起步,也是云南扩大对外开放,联合大西南携手走向世界的真正起步。同时,昆交会、世博会场馆的建设及成功举办,也给国人留下了云南人能干大事的深刻印象。”赵云忠说。
(王帮旭 摄)
于是无论是洪莺还是赵云忠,回想起1999年的昆明,都能想起满大街的外国人,整座城市一直处于繁忙中,出租车经常被堵在通向世博园的路上,因为有重要的宾客来访。昆明甚至设想过在滇池的中央建一座机场,可以直达大理的洱海,甚至远到湄公河流域的城市。
(张紫超 摄)
昆明公交集团安全服务部经理李伟忆及往昔感慨万千:“99世博会开幕前夕,由昆明市和苏黎世市专家共同设计的昆明第一条公交专用道北京路公交专用道,于1999年4月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营,这使得公交车时速由原来的每小时9.6公里提高到15.2公里。”
公交专用道不仅让昆明在全国现代化进程中赢得了掌声和瞩目,也让百万市民出行顺利“突围”。
在他的印象中,1999年后的昆明现代了,这个城市的重新建设符合大多数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想象。
(李一波 摄)
那个时候,昆明市临街的家家户户窗台上都摆上了鲜花,通过宣传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
(李一波 摄)
其中,春城路成为全国最有影响、最漂亮的云南第一路,所有宾客下了飞机进入昆明城,首先便会被这条路上的美丽景致和鲜花所吸引,并惊叹于昆明城市的巨变。一些到访的外宾称赞说:“中国云南让全世界眼前一亮。
游客来了,昆明的旅游“旺”起来了
1999年,昆明世博会成功举办,开启了云南旅游的新时代,也开启了昆明城市化进程提速的时代。
春城,是很多海内外宾客认识昆明的第一印象。
(张紫超 摄)
从昆明火车站出来,坐上公交车,都能闻到沿路的稻田散发的清香,蓝天白云下的昆明更像是田园小镇。每每遇到此景,李庆雷都会感叹,昆明的气候真好啊!
(殷晓俊先生 摄)
“第一次来昆明是在世博会前,当时的昆明正在建设中,很多钢筋混泥土堆在大路上。这比起我所在的城市(山东济南)来说,那时候的昆明基础设施差远了。”
李庆雷是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旅游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初来云南,周末之余,他总会到滇池边溜达,那时候的草海大堤只是一个简单的湿地,连公园都算不上。
(李一波 摄)
草海大堤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围海造田时代,是市民休憩和游客到昆明旅游、观鸥的首选地之一。
2017年4月草海大堤景观大道再升级,加固提升及水体置换通道建设工程启动,并于10月初完工。
现在大坝南北两公里坝体上已建起12组文化景观雕塑、12块十二生肖地雕、279幅春夏秋冬植物花卉主题栏杆立柱线雕以及180块展现老昆明文化和滇池景致的线刻。
(王帮旭 摄)
令李庆雷欣喜的是,如今在昆明旅游越来越便捷。特别是 “一部手机游云南”上线试运行,云南旅游即将全面跨入智慧时代。
(王帮旭 摄)
未来游客到云南实现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在云南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养等全方位的智能服务,极大增强游客在云南旅游的舒适度、体验感、便捷性和自主性。
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文淑琼介绍说,同时,平台的”一键投诉“功能和后台管理系统,使游客在手机上便能有效投诉。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一大改革
对于伦敦奥运会体操男团冠军成员郭伟阳来说,1990年代昆明的交通是让他最头疼的事情之一。
(张紫超 摄)
郭伟阳老家云南玉溪,每次从老家到昆明,需要坐两三个小时的长途车。车站拥挤、设施也不好。停车场、候车室随时爆满,找不到地儿坐。
(殷晓俊先生 摄)
对此,李庆雷也有诸多感触,2003年,他是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外聘老师,在他记忆中,从黄土坡到海源村,在道路上还时不时的看到看到小马车。一个省会城市有如此景象,实在不可思议。而今再到黄土坡,已经找不到过去的一点痕迹。
昆明的交通建设除了拓宽道路以外,最让人喜出望外的便是地铁的开通,这大大缩短了出行的时间成本。在素食王子张传洲看来 “以前去斗南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如今半个多小时就可以达到。城市发展,交通是一个大的改革。”
(王帮旭 摄)
2017年8月30日,昆明地铁3号线开通。至此,昆明轨道交通投入试运营线路有1、2号线首期,3号线、1号线支线和6号线一期工程,成为连接主城与机场,主城与高铁站,主城与东、南、西、北四大汽车客运站换乘的轨道交通大动脉。
(王帮旭 摄)
从轨道交通到城市环线建设,昆明的城市交通的通畅程度,不仅改变、影响着这座城市的运行效率、效益,也让昆明市民出行更快捷,与世界更“近”了。
横跨在昆明东风路盘龙江上的南太桥及周边区域,是昆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殷晓俊先生 摄)
桥东,是承载几代老昆明人记忆的东风广场和震庄迎宾馆;桥西,几步路之遥就是川流不息的青年路和行人摩肩接踵的南屏步行街。
1997年,二十出头的王斌怀揣着梦想踏进了昆明城,他是一名警察。在他印象里南屏街是最好的街道,滇池路广福路还是农田。
那时的昆明一切都透着一股清新之气。街道依旧,但有了个体户的商铺。
(王帮旭 摄)
武城路、青年路聚结了许多卖衣服的小店,服装款式多从广东沿海一带进来。T恤、牛仔裤是时髦的代名词,最为好卖。青年路上的一种“难民服”价格实惠,也有很多人喜欢买。
而说到另一件“时髦”的事,“红联”超市成了一代人的新潮的象征。
昆明第一家超市诞生于1997年。那时,如果有人拿一个印有“超级市场”字样的塑料袋,那一定是一个时髦的人。 “红联”以一种横空出世的杀伤力虏获了无数昆明人的心。
如今,你在城市的东南西北都能快速找到超市,那里提供人们天天要喝的牛奶、提供日用的百货、当然,付款方式也由现金变成了微信扫一扫……
昆明人的生活物质的提高,和超市息息相关。
至今,杨朝峰都还记得1999年,沃尔玛在昆明首家门店大观店开业时的情景——超级大、特别亮、东西多、很有范。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他和家人每周都要去一次沃尔玛大观店逛逛,感觉那才是有档次、有品位的生活。
(李一波 摄)
确实,那时的沃尔玛大观店,是昆明第一家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而它的进入,正是借助昆交会这一平台,才逐渐走人昆明人生活的,让市民实实在在地体验、感受到了零接触、便利化和国际化的购物环境。
随着沃尔玛的首家门店落户昆明,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大型连锁超市,也紧随其后通过昆交会这一平台,陆续在昆明开设了门店。
(殷晓俊先生 收藏提供)
张先生儿时的记忆留在西山脚下碧鸡关。那里是他小学二年级前生活的“家”,一室一厅无卫的红砖房,是他出生前父亲单位分配的福利房,每月象征性地付几元钱租金。
翻看已经发黄的1980年7月19日《春城晚报》,当天的头条新闻对如今的年轻人而言,可能有些匪夷所思。
(王帮旭 摄)
记者笔下的《记昆明市首次换房集市》中,由当时的房管局牵线,2700多市民涌进集市,在现场给23余对想要换房的市民办了换房手续。而现在,人们想换房改善居住条件,可以到遍布的中介机构登记,也可上网发布购房信息。
罗云峰做餐饮这么多年来感受最深的是,以前的南屏街附近的小摊小贩特别多,现在摇身一变,都成了高端的餐饮地段,从宝善街沿线到南强街附近。
90年代,比较高档翠湖宾馆开始对外营业的时候,他和几个朋友会一起凑钱打牙祭,感觉很有派头。
傍晚以后,有了摆夜摊的个体户,但是还没有烧烤卖,只卖些炒饭、米线、泡饭,各种咸菜摆了很多,一样一小碟。
(张紫超 摄)
渐渐地,在昆明的夜晚,也能看到烟雾缭绕的场景了。国营店卖宵夜最有名的是“江南春”的冬菜面,24小时营业,半夜三更的,在宝善街路口还灯火通明。
在昆明城市的最南端,这里也发生着变化的故事。
“老太君为国要尽忠,她命我挂帅去征东”,踏进官渡古镇妙象坊,就听到了经典的《穆桂英挂帅》唱词。
台下的戏迷们情不自禁的鼓掌。以前看滇剧,逢年过节才有,还要自备凳子。如今的老人,只要想看戏,每天两点官渡古镇都会有。
“小时候吃饭都很困难,米饭里会添加土豆等杂粮来作为主食。”对于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张雄来说,昆明的发展故事离不开官渡古镇,滇剧的发展也离不开他。
(殷晓俊先生 摄)
90年代以前,百货大楼、文化宫、邮电大楼就是当时最高的地标建筑。现在昆明的高楼建筑比比皆是。周围的世纪城、体育城小区的建成,附近居住人口将近达到了70万人,周围大戏院、博物馆不断建设。
“以前年轻的时候,都要去田里干活。而如今,最大的体力活是端着茶杯喝茶。”张雄笑着说。
(李一波 摄)
瞬间,屋子里传来了爽朗的笑声。日子是好了,而昆明未来的发展却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