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城市网盟联播 正文
江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纪实
普洱日报    12-20 10:43:42

2XQP1FYOVF1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经,这是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部分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面对“垃圾围村”局面,近年来,江城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行动,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而这场“环境革命”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发展的引擎,推动江城快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

40H3JN6R3W2

标本兼治 “环境革命”刷新乡村“颜值”

沿着一条平整的水泥路,走进嘉禾乡联合村。村内是清一色的两层小楼,水泥铺设的道路平整干净。路旁和农户院落里的花花草草,为村落增添了灵气。

走进村民蔡晓林的家。他领着记者一边看一边介绍:自来水管直接安装到房间内;楼下建有水冲式厕所;各家各户的牲畜圈全部集中建在了村边,再也没有了人畜同居的现象。“村里的房子建这么漂亮,前几辈人根本没敢想。”蔡晓林说。

这一切,只是江城推进“环境革命”的一个剪影。

“环境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革谁的命?怎么革命?

江城针对农村人居分散、污染面源广的问题,将农村垃圾、厕所革命、污水、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作为重点,明确了“三步走”的途径:第一步:从今年1月底开始,集中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二步:到年底实现全县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环境干净的“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目标;第三步:10月底前建立保洁长效机制,彻底改善、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家园,实现农村面貌历史性的新变化。

为确保工作进展顺利,江城召开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明确了各乡(镇)党委、政府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主体,明确了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以明确责任制为抓手,使各乡(镇)领导身先士卒、切实担责,成为这场“环境革命”的有力践行者。

Y1938TA02M5

“环境革命”迅即在全县乡村铺开。

首先是全面清理农村各类垃圾。村内道路堆放的砖、砂石以及废弃的建筑材料和杂物被一车一车地清除,主要道路两侧的杂草被铲除,道路两侧的违章建筑等被拆除,达到了道路畅通、整洁、干净。

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涉及家家户户,是“环境革命”的重点和难点。房前屋后要整治,确保房前屋后无乱堆乱放现象及排水沟渠畅通干净;要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实行人畜分离,逐步做到牲畜、家禽集中定点圈养;保障房前屋后绿化及养护;确保承包耕地、林地无“白色垃圾”污染……

经过整治,房前屋后的陈年垃圾不见了,漂浮在河道中的垃圾不见了,垃圾围村、围田、围路、围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乡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时投入资金1179.27万元,建成垃圾房1座、垃圾池89个、公厕58座、排污管道15.3千米。宝藏、国庆、嘉禾、康平、勐烈、曲水、整董等乡(镇)的31个贫困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随着工作的推进,一个个秀美乡村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EP3MML1O234

构建机制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句话是江城整董镇滑石板村民房改造工程刚完成时的真实写照。滑石板村是一个易地移民安置村。2018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滑石板村民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崭新的二层小楼。居住环境好了,但村里到处是垃圾,污水遍地流,风一来,白色塑料袋满天飞。

如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滑石板村让人眼前一亮:干干净净的入村道路,房前屋后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随意走进一农家,不单窗明几净,就连地上也是纤尘不染,竟让人不好下脚。

“村里的街道这么干净,由谁来打扫?”“全村分成责任区,各个责任区都有负责人,负责每个责任区打扫。”顺着滑石板村阿卡箐村民小组党员李德金的手指望去,“这段路是我家的责任区,脏了就要及时打扫。”

为了改变脏乱差的环境,今年以来滑石板村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在挂包帮单位市委党校的帮助下,掀起了一场文明“风暴”,着力改善全村人居环境。村里实行环境卫生责任分区,由村民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到组。同时以村委会班子成员、党员为主体,组建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村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督和领导。

除了落实责任制、强化监督机制,村委会还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定期组织开展大扫除等卫生整治活动。据李德金介绍,2018年以来,已经组织和带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和庭院卫生整治活动20余次。

7P9XPFP0626

“今年6月、9月和12月各开展一次‘文明家庭’检查评比活动。我们给每个村民家都配备了容量50公升的可移动垃圾箱,引导他们规范有序地堆放垃圾。”普洱市委党校驻滑石板村工作队员李礼向记者介绍,今年以来,滑石板村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出台了《文明公约》,制定“文明小组”“文明家庭”的评选标准,按小组户数的15%比例评选出“文明家庭”进行表彰。目前,已开展2次评选,共评选出文明小组2个,文明家庭48户,对文明小组给予1000元奖励,对文明家庭给予200元奖励。

通过“文明小组”“文明家庭”评选,全村群众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村组道路、串户路两边杂草得到有效清理,公共场所卫生情况明显改善,公共区域和庭院种上了绿树、花草,庭院内生产生活用具摆放有序,室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全村各村民小组公共区域也正朝着白色垃圾“零出现”的目标迈进,群众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在滑石板村的道路两边,一株株新植的樱桃树正在绽放新绿。李礼告诉记者,6月—8月,市委党校在扶贫点滑石板村开展人居环境提升绿化种植工作,种下了1740株樱花苗、三丫果苗、橄榄苗、火焰花苗,做到了每户房前有“两花一果”(两株樱花苗、一株三丫果苗)。可以想见,再过几年,滑石板村将成为名符其实的花果之乡。

在江城,村村寨寨的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像滑石板村一样,把提升人居环境改造的重点放在抓源治本上,通过建立日常管护保洁机制,把环境卫生评比制度和重点区域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到实处,推动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化、常态化、精细化发展。

VDHG24WM913

多方融合 秀美乡村激活乡村发展潜力

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只有以产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为此,江城积极促进环境整治与文化旅游产业、精准扶贫产业相融合,在融合中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潜力。

整董镇是一个傣族传统民居保存完好且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这里世居民族为傣族,几百年来一直保存着纯朴的民风、民俗、语言、饮食和建筑风格。整董城子三寨、曼滩等9个傣族村寨先后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曼滩村民小组共有傣族传统民居106户,村子依山傍水而建,屋后是葱郁的竹林和热带雨林,房前是广阔的良田和蜿蜒的河流,每年都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领略传统的边境傣族风韵。

为促进环境整治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整董镇在传统傣族民居保护与提升中,积极探索方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完善主干道和消防安全通道,完善“两污”系统,建设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规范化处理生活垃圾,有序排放生活污水;在居住环境打造中,用绿篱植物代替外围墙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景制宜的利用好闲置空地,种植本土花果树种,实现了“庭在园中,园在庭中”的村落布局。目前,整董镇已完成了全镇10余个村寨的村内环境综合整治及道路改造等工程,美化、绿化了农户庭院;完成了集镇街道、广场、沿街建筑物风貌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了曼滩等一批主题鲜明、氛围浓厚的民俗村落,提升了一批“农家客栈”“农家乐”,激活了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富民产业。整董正在成为宜居、宜游的江城旅游第一站和最靓丽的旅游名片。

通过一番“环境革命”,群众的生活环境美了起来,“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方式也更加积极健康向上。依靠环境整治这个“支点”,江城县正撬动广大农村的各项事业。(记者钟云 吕禾)

编辑:文丽荣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