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科技揭开“鼎州窑”窑址之谜
中国文化报    12-25 13:57:41

“从瓷片胎胚薄、釉色正、刻花精致来推断,银沟遗址窑场的烧成技术很高,很可能就是一直找不到具体窑址的唐代名窑‘鼎州窑’。”日前在浙江大学召开的“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上,陶瓷研究专家、陕西富平陶艺村董事长徐都锋告诉记者,通过科技手段,研究团队初步解开了“鼎州窑”窑址之谜。

大量瓷器遗存现世

位于陕西省富平县银沟村的银沟遗址近年来陆续发现了大量古窑炉、古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陶器、古砖瓦残片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该遗址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点”;2011年,富平县政府将银沟遗址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对银沟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坑832处、矿物质遗迹(多种不同颜色的矿物质混合土)242处等。从勘探的平面形制来看,窑炉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马蹄形4种,有大中小3种尺寸。在调查工作中,考古人员还采集、发掘、征集陶、瓷器标本和各类窑具、制瓷工具1732件。

让人称奇的是,考古人员在银沟遗址发现的瓷器种类繁多、十分精美,品种包括了青瓷、白瓷、青白瓷,以及黑瓷、酱色瓷等。从遗存和遗物反映出来的种种信息看,银沟遗址周围或不远处,应该存在着一个或几个较大规模的古窑场遗址,而且是一个工艺技术成熟、产品品种丰富、艺术风格自成一体、产品质量稳定且精致的窑系。

科技为遗址断代

“由于遗址年代久远,地层复杂且多已被破坏,因此,我们主要采用科技考古手段对遗物、遗存、遗迹进行考证和研究。”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义介绍,2015年5月,该公司组织成立了银沟遗址科技考古课题小组,并委托浙江大学以课题组的形式,联合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上海博物馆等组建研究团队,在前期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展开跨领域、多学科的合作研究。

“通过能量色散型XRF、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仪、热释光测年、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对银沟遗址出土的青白瓷、白瓷和青瓷三类瓷器残片样品以及制瓷原料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不同类型瓷器胎釉化学成分、釉层物理结构和制瓷原料的化学成分及物相结构信息。”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教授刘云辉说,银沟遗址所在地的制瓷原料十分丰富,可同时配置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和酱色瓷,这在同类窑址中较为罕见,而且,这里的窑工最迟在五代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胎釉二元配方技术,比景德镇窑运用二元配方技术(元代)早了近300年。

“通过对银沟遗址出土标本的热释光测年确定,遗址出土瓷器的制作时期在唐中晚期至北宋中晚期,这不仅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空白,还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夏君定说,银沟遗址出土的瓷器胎薄、均匀、圈足规矩,釉的玻化程度高,釉面质量好,特别是青白瓷,其透明度、胎体白度、强度、烧成温度等均已达到较高水平。

或为唐“鼎州窑”

“鼎州窑”是唐代著名的青瓷窑场,最早见于陆羽的《茶经》:“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鼎州青瓷以釉色碧绿光洁的美誉著称。根据史书记载,当时鼎州的设置在陕西有两处,一处在今泾阳县,设置于武则天时期;另一处在今富平县,设置于唐末、五代时期。按照以地名给窑址命名的习惯,加之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精美瓷器,银沟遗址应就是外界一直在找寻的“鼎州窑”。

“从瓷器种类、质量、技术传承上来看,‘鼎州窑’可能是一个庞大的窑系,包括原鼎州地区的相关窑场。”刘云辉说,唐代以后,富平及相关地区隶属于“耀州”,“从时间、地域,以及烧制工艺等因素分析,‘耀州窑’或许是唐‘鼎州窑’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刘雄斌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