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黄河清 通讯员许晓锐)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2013年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验收工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通过验收。
经过5年的建设,云南省的项目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种子种苗繁育及中药材栽培技术服务体系,在中药材产业扶贫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日前,专家组对云南省的6家基地进行了验收。专家组一行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州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石斛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红河千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进行了现场验收,对基地的建设规模、配套设施、实验室建设条件、种子种苗保存和繁育现状、基地档案管理、技术服务和扶贫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审验。专家组分别听取了民族医药处的总体汇报、项目技术牵头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及各基地建设单位的补充汇报后,对该项目的建设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对基地在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专家组对云南省今后基地建设工作提出要求:加强大宗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和濒危药材快速繁育,推动中药材种子种苗规范有序发展;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地种子种苗保存和繁育优势,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功能;加强项目整合,加强成果凝炼,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为逐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基本药物中药的原料、生产和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工作,云南省确定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为项目牵头单位,6家单位为分基地建设单位,分别承担阳春砂仁、重楼、金铁锁、三七、铁皮石斛、灯盏花等6种大宗道地药材或濒危特色药材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工作。
延伸阅读
到2025年 西南将建超670万亩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中提到:到2025年,西南三省地区将建设670万亩以上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西南道地药材产区也将成为全国第二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这对于云南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全省大健康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昆明打造“中国健康之城”。
多年来,资源过度开发,一些野生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同时,适宜产区种植不规范,非适宜区盲目扩种,造成药效下降、道地性丧失。道地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加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和生产管理,规划引导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稳步提升中药材质量,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眼下,全国启动了道地药材建设布局,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定品种、定产地和定标准相结合,优化道地药材生产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思路,将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划分为东北道地药材产区、华北道地药材产区、华东道地药材产区、华中道地药材产区、华南道地药材产区、西南道地药材产区、西北道地药材产区7大区域,到2025年分别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140万亩以上、180万亩以上、280万亩以上、430万亩以上、160万亩以上、670万亩以上、670万亩以上、800万亩以上。
到2020年,建立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基本建成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加快建设覆盖道地药材重点产区的生产基地。到2025年,健全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构建完善的道地药材生产和流通体系,建设涵盖主要道地药材品种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加强道地药材质量管理,良种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
据了解,西南道地药材产区区域气候类型较多,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及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是川药、贵药、云药主产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25%。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川芎、川续断、川牛膝、黄连、川黄柏、川厚朴、川椒、川乌、川楝子、川木香、三七、天麻、滇黄精、滇重楼、川党、川丹皮、茯苓、铁皮石斛、丹参、白芍、川郁金、川白芷、川麦冬、川枳壳、川杜仲、干姜、大黄、当归、佛手、独活、青皮、姜黄、龙胆、云木香、青蒿等。主攻方向是开展丹参、白芍、白芷提纯复壮,开展麦冬、川芎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发展优质川药,大力发展重楼等相对紧缺品种,开展三七连作障碍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