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丽萍说要用画笔记录村子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卓丽萍家的宝珠梨树。
卓丽萍的画作不断揽获各类奖项。
宝珠梨为卓丽萍家带来财富。
卓丽萍将村里的新风貌创作成宣传墙画。
搬梯子给村里画墙画。
卓丽萍的家里有她专门的画室。
与画友共同创作。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陈雯 刘凯达)一个小时不到,画布上出现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手里剥着玉米,脸上的笑容写满丰收的喜悦。卓丽萍开始上色,一只手拿着染料,一只手拿着画笔,盯着画看看,又后退几步,琢磨整体布局。
画里的老人是她的婆婆,是无数个平凡人中的一员,画画是卓丽萍平凡日子里充满色彩的时刻。
沿着昆磨高速一直往南,在昆明与玉溪交界的地方,这里春季是梨花烂漫香雪海,秋季则是宝珠梨硕果累累满枝头,这就是卓丽萍的家乡——呈贡区小营村。往梨园深处走,就可以见到卓丽萍架着画板,正在描绘丰收的秋季,身边是一筐水灵灵的宝珠梨。
17岁时,卓丽萍就拿起过画笔,但当时还是一个闭塞村庄的小营村,并没有让她的画家梦开花。为了生活,她放下了画笔,扛起了锄头,锄草、洒药、摘果、卖果,将一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把青春献给了宝珠梨的生长。尽管如此,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依然让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卓丽萍说:“从村子里将宝珠梨拉到昆明城里去卖,得用牛车拉上一天才到得了,拉不出的就烂在了地里。”
梦想是在高速公路通往小营村的时候重新发的芽。撤县设区让呈贡从昆明的边缘向主城区靠近,小营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宽阔大路成为村子的新色调,宝珠梨也不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卓丽萍家从牛车换成了拖拉机又换成了面包车,一车车将新鲜的宝珠梨送往昆明和更远的地方。再后来,无数的游人涌进梨园,宝珠梨不用摘下树就能卖得火热。
生活甜蜜了起来,卓丽萍的手又闲不住了。2007年开始,她又重拾画笔,将劳作与画画合成了一首诗,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变成她画板上跳跃的线条。在她的画中,很容易窥见小营村的发展变化,从最开始画的农田劳作,到现在村里跳的广场舞、村民自觉打扫村子卫生、孝老爱亲的画面,无疑不是改革开放40年来村民们最真实的变化和最幸福的改变。
“我要将宝珠梨卖到更远的地方,我要用手中的画笔将小营村、呈贡区乃至昆明的变化记录下来。”卓丽萍说。
这个从宝珠梨地里走出的画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让梦想发芽开花结果。她的作品也不断揽获全国、省、市、区的奖项,不少作品入展全国农民画联展。2014年,她还被命名为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