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曝光的一份国家级贫困县——山西隰县贫困户车辆信息表格显示:数百名贫困户拥有机动车427辆,其中不乏奔驰、宝马、奥迪等豪车,还存在一人名下有多辆车的情况。事件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10日,当地扶贫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称,“有车不一定不符合条件,还得结合购车时间、家庭收入等综合评定。”11日,临汾市成立调查组,进驻隰县展开调查。(1月13日中新网)
有车不一定不符合条件,但有豪车一定不符合贫困条件,这一点毋庸置疑。公开资料显示,隰县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为山西省3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截至2017年,全县人口10.7万人,GDP总量14.96亿元,人均GDP并不高。但就是这样一个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级贫困县),却拥有几百名开豪车的“贫困户”,难免让人产生贫困资格造假的联想。试问,拥有动辄几万元、甚至是三四十万元机动车的人被评为“贫困户”,当地的评定标准是什么?又是以什么样的依据?
国家提倡“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各地各级干部找准贫困户,真扶贫、扶真贫。然而,最近几年却不时曝出找不准真正贫困户的现象。不差钱的人享受着国家扶贫红利,真正的贫困者却得不到应该有的救助,这让人作何感想?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扶贫政策、识贫标准、帮扶方式等也不断强化,但个别地区的个别干部,在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却存在“重视不够”“执行不严”“监督不力”“私心舞弊”等情况,最终引发“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现象,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让真正的贫困者心寒。
所以说,扶贫不应有“关系户”,清理不符合标准的建档立卡人口势在必行。不能让一部分“关系户”继续占有本不属于自己的资源,蚕食国家扶贫红利。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清理不合规贫困人员的同时,也要重点打击那些站在“关系户”背后的人,正是那些“关系户背后的人”,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恶意歪解,甚至是利益熏心、滋生腐败,损害了国家“精准扶贫”的公平正义。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开奔驰宝马的贫困者”再次警示我们:上级部门应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一线的监督审查力度;一线部门则要做到“政策随时公布、评选公开透明、结果随时公示”。(春城晚报 赵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