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在我手里的这部《李际科传》,是西南大学傅本娴老人在接近九十高龄之时,经过六年多的呕心沥血而呈现给相扶相携半个多世纪的爱人李际科的爱情华章。
传记以一往情深的追忆和真诚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西南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国画名家李际科的传奇经历、艺术成就、独特个性和铮铮风骨。李际科一生挚爱艺术,尤其好马,一生与马结缘,“好马成癖”。早年他读国立艺专,师从潘天寿等名师,当时就典衣买马,与马为伴,大学毕业前后即画出了《百马图》、《二马相竞》等大量写意马,并举行个展,受到张大千等名家的赞赏。以后又回母校国立艺专任教,画出了《汗血驹》、《大宛驹》、《骏足图》、《松鹰图》等名作;1948年去昆明及云南边境,对云南马以及花鸟进行观察写生,创作出《瘦马图》、《云南山茶花》(八幅)、《荔枝鹦鹉》等精品;1952年到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创作了杜甫诗意画《白马》、陆游诗意画《细雨骑驴过剑门》、《五花骢》等杰作。文革中,李际科被诬为反动权威,受到批判;但他依然衷情艺术。他到阿坝草原体验生活,以满腔热情,创作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巨作《早春初牧》,1994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在视力极不好的情况下完成了工笔重彩杜甫诗意巨作《九骏图》。这是他最辉煌的绝笔!著名画家徐培晨评论说:《早春初牧》《九骏图》等马画,“达到了时代的空前水平,堪称独步当代的工笔画杰作。李先生的工笔马,徐悲鸿的意笔马,技法虽不同,然殊途异趣,各臻其妙。”
李际科不仅是“马痴”,对花鸟亦是痴迷不已。他花十余年时间,精心编绘了《鸟谱》用于指导学生写生,在此基础上创作了长卷《百栖图》、《百鸟图》,精心绘制了《月夜步牡丹畦》、《蜀江之晨》等佳作。著名画家梅忠智评价说:“李际科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以其构成布局、色彩、行线等形成的独特风格,成为当代花鸟画创作中一例光辉的典范。”
传记还展示了李际科在美术教学中的敬业精神和卓越成绩。李际科1941年从国立艺专毕业后即从事美术教育,直到1992年退休,整整从教51年!建国初,他针对当时否定传统民族绘画、不开设中国画课的现状,满腔热情地从写生入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白描勾勒和工笔赋彩的技法训练,让学生把握用线造型和工笔赋彩的表现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写实能力。1956年李际科带着这批学生的课堂作业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国画教学研讨会,引起与会专家、教师的震撼。他用十四五年的时间,进行了中国工笔花鸟画学科建设最基本内容的《白描勾勒技法》和《鸟类图谱》的教学研究工作,大大促进了西师的国画教学。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同教研室教师一起,主持制定了全国高师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大纲》;他满腔热情地主持了全国高师骨干教师研修班;他担任了首届中国花鸟画硕士生导师和助教进修班导师,培养了一批批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传记更表现了傅本娴同李际科终生相扶相携的真挚爱情。在五十多年的爱情生活中,为了让丈夫全心全意地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事业,傅本娴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美术专业,担负起繁重的家庭事务,含辛茹苦,相夫教子。在紧张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之后,她仍然挤出时间读书、画画。在丈夫的指导下,她从60年代开始临摹出宋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巨幅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经过30年的艰辛绘制和反复修改,她终于画完这幅巨作。
李际科去世后,傅本娴在李际科学生徐培晨资助下,在李际科逝世10周年之际,编辑了大型精装本综合画册《李际科画集》,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册精选了近百幅李际科的动物、花鸟、山水、人物画,将李际科一生的艺术成果献给了美术界。这以后傅本娴又经过六年多的精心写作、修改,为我们献出了《李际科传》。
读着这部传记,你不能不沉浸在艺术家曲折的经历,动人的故事,艺术的追求,浪漫的爱情之中,受到感染,受到激励,受到启迪。这部传记既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艺术家的人生苦旅和奋斗历程;也是傅本娴和李际科半个多世纪的爱情的结晶! (作者系重庆写作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