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也就是晏几道,他的词我只记得一句:“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有天与朋友说到词人,他很是推崇小山,我顿时语塞,因我之前读他的词,没什么印象。当然我晓得很多人都喜欢他,有评论甚至觉得他的成就高过他父亲晏殊,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
晏殊是个天才,据说5岁便能写作,14岁中了进士,一生位居要职,而且为人也非常好,所以一辈子几乎没受过什么苦,是个好命的官员和词人,这样的境遇也使得晏殊的词没有太多的控诉和伤痛,大都清新悠闲。
说起来,晏小山是典型的官二代,他是晏殊40多岁才生的孩子,所以父亲对他也是非常宠爱,这个孩子也是个神童,与他爹一样,14岁就中了进士,但他为人清高,不喜欢结交权势,所以他一生没有做过太大的官,之后晏家家道中落,他曾经获罪入狱,从此更加厌世,所以晏几道的词,大都忧伤充满着浓烈的悲欢离合之情,这一点,纳兰容若也好像如此,他们从心灵开始,放纵自己对社会的厌倦态度,直到生活的各方面。如此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要自然地适应入世的事,保持出世的心就好。若过于与众不同,必定非常辛苦,为难世界,世界定然加倍地为难你,我们毕竟渺小。
小山的词,后来认真看了一下,依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感动。即使是他最有名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初读时并没觉得有什么惊世骇俗之处, 这首词大概是回忆一位叫小苹的姑娘,应是他的红颜一类的,但“记得小苹初见”这句我并不觉得出彩,包括:“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几句也没有十分的惊艳,只是反复几遍之后,才觉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句算是有些新意,也工整。
比起来,我更喜欢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子短,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会在嘴边弹起来,充满韵味。
词人中我最喜欢李煜,虽然论做人他远远不如小山,但对于词句的把握上,很难有人出其右,当然,他的词也充满怀念悲伤之情,他的悲伤是大悲伤,是国破山河在的亡国之伤,所以他的词句里充满着对大好江山的无限怀念之情和对人生落差的不适应,比如“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这一个问号,用绝了,让又悲伤又清冷却又无能为力的感叹顿时跃然纸上。李煜的词与别人的无法混淆,一看便知道是他。比起来小山也有类似的一句: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这两句,虽然动词被置后了,但还是不够引人注目,少了一点出其不意的灵性。
当然,晏几道能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也非浪得虚名,好的词句也还是有的。比如“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兰佩紫,菊簪黄”用的就很巧妙啊。老实说,写词,是不是有点古代微博的意思,情绪帖多,大多愁苦郁闷,当然小山也如此,但是能把颜色写得如此生动,还是让我惊讶了一下。还有一句也是相当好,“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当然这只是细节,也是我对他的词的看法:细处描写很到位,总体来说,太过于夹缠于细节,过于端正,少了些开阔的气度,少了李煜的篇篇灵气及辛弃疾的可柔可刚的那般才气。(彩龙社区 作者浅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