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年俗随时代而嬗变 不变的是“过年”
春城晚报    01-25 10:18:49

春节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是辞旧迎新,是阖家团圆,是对家的信仰以及由此烙印在整个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符号、文化精神,而这些主题显然是永恒的。

临近年关,一段根据本山大叔小品台词改编的鬼畜视频火遍B站——“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曾经的年味记忆在互联网新形式新技术的推动下重新翻红,不仅带人们重温了经典,更成为新时代下独特的“新年味”。(1月23日人民网)

传统年俗随时代而嬗变,想必是每个人都感受很深的一件事。笔者就是如此,记得小时候,年前杀年猪、打糍粑、做米团、打豆腐、买年货,家家户户皆是如此;除夕夜吃团圆饭,然后一家子围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同时兼顾守岁;大年初一给邻里乡亲都拜个年,在爷爷奶奶家吃中饭,接下来每天则是一一给七大姑八大姨拜年。

转眼之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也不再热衷于杀年猪、打糍粑、做米团等了,因为更喜欢花钱买,也很容易买得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升级,扑面而来的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以及“集五福”“摇一摇”等商家推出的春节全民活动,更是颠覆了人们对春节的习惯认知。

这些变化来得很快,但也不难让人理解。传统年俗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当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传统年俗中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自然会被淘汰掉,以便更适合于现代文明。更确切地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春节,每代人都会按照自己喜好和时代赋予的方式及内容,形成自己的春节文化和春节生活,过属于自己的春节。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变迁的规律。

只是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年俗被解构得太快,涌现出的各种“新年俗”又缺乏时间的沉淀和记忆的打磨,使得人们普遍生出一种“年味越来越淡了”的感觉。这种感觉当然真实,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认知失调。仔细咂摸不难发现,年俗的变更多的是形式,内涵并没有变。

就拿春节“抢红包”来说,倘若缺乏人们对红包的既定认知,背后没有人们对于春节这一仪式日积月累的文化情感和集体记忆,其会一经推出就受到热捧吗?显然不会。同样的道理,春节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是辞旧迎新,是阖家团圆,是对家的信仰以及由此烙印在整个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符号、文化精神,而这些主题显然是永恒的。

正如有论者所说,也许我们下一代的春节回忆将是和祖父母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与小伙伴们在群里抢红包、跟随父母到世界某个地方旅游的经历。但没关系,岁末年尾他们总要总结与展望,去求得一种个体心灵上的慰藉;他们对家的团圆、对父母的爱,总要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去表达和释放。简言之,春节的情感始终都会存在,“过年”不会变。(刘孙恒)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