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放松的日子。跟着父母走街串巷、到处游玩,不亦乐乎。但是,安全问题不能放松!
哪些方面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小编整理了11个错误做法,希望能引起家长的警惕。
一:让孩子坐在超市购物车里
儿童坐在购物车上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孩子站立在购物车中摇晃侧翻、 伸手拿商品被砸 、手指脚趾被夹等等。
更不要将载有儿童的购物车推上手扶梯,需要多加小心路面上的栏杆、障碍物、提示标志等。
二:推着婴儿车坐自动扶梯
同样,即使是做宝宝摇篮椅,也不能够乘坐自动扶梯,当婴儿车放在一个倾斜的表面上,因为车轮较大而无法和电梯的齿轮咬合,加上受重力影响,它便会往下滑。一个重心不稳的婴儿车很容易侧翻, 而且婴儿车的车轮容易卡在扶梯的各处间隙内。
三、抱着孩子靠近商场护栏
商场护栏千万不要当成观光台,抱着孩子在旁边看风景。
万一孩子一个探身,或者护栏松动了,后果不堪设想。
但还是有家长让孩子挨着栏杆,甚至坐护栏上。
四、穿着羽绒服坐安全座椅
冬天天冷,车内空气也无法一下调的很高,很多家长图省事就直接让孩子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安全座椅中。
但因为羽绒服是蓬松状的,里面有很多空气填充。当发生碰撞时,厚实的衣服在强大的碰撞力量下,被压缩得急速变形。
原来的填充空间瞬间释放出来,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带就会突然变松。也就是说,发生碰撞的时候,羽绒服被「放气」,安全带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加大,无法再起到约束作用。
五、不安装安全座椅
让孩子坐在后座,还开着窗户,孩子半个头就露在外面。更甚的是让孩子站在天窗上,头露出车外。
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都触目惊心。
还有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抱在怀里,殊不知这种举动是把孩子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一辆时速48公里行驶的汽车,如果发生碰撞,一个9公斤的孩子会在瞬间产生约275公斤的冲力,家长们又怎么可能抱得住,最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飞出窗外或沦为你的人肉气囊。
只要是12岁以下的孩子,乘车应当要安排在后座,并配备专门的安全座椅。
一旦发生汽车碰撞事故,使用了儿童安全座椅可将孩子的死亡率降低71%,其中,婴儿死亡率能降低70%,4-7岁儿童死亡率降低59%。
一个小小的儿童安全座椅在车祸发生时,可以救孩子一命。
六、不开启儿童安全锁
儿童安全锁是孩子生命的重要保障,目前所有车辆几乎都标配了儿童锁装置。儿童锁上锁后,后排车门只能从外面打开,能够有效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儿童无意中或误操作打开车门。
所以家长朋友们在有孩子坐车时,不要忘记打开儿童安全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七、单独把孩子锁在车内
春节期间,可能会路过礼品店买些礼物给亲朋好友,很多家长为了省事就直接把孩子留在车内,想着反正也是一会儿的事情。但是万不可这样做。
我们事先是不知道买礼品会被耽搁多久的,把孩子留在封闭的车里,除了可能会因为缺氧等问题窒息,还会给不法分子创造可乘之机,如遇到人贩子开车锁拖倒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乱碰车里的按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八、给孩子买花炮、允许孩子放鞭炮
过年家有小宝贝的话,不要买花炮。买了也一定要放在他们接近不到的地方。
家长一定要收好家里的烟花爆竹,不能让宝宝独自燃放,更不能拿在手中燃放。如果孩子非要玩烟花,尽量选择一些冷光烟花,购买烟花爆竹要到指定商家购买正规商品。
更重要的是,绝对要禁止小孩在室内、柴草堆、窨井盖等场所燃放烟花爆竹。
通下水道井盖还好,万一井盖下是化粪池,极易引发爆炸!
九、不注意孩子的饮食安全
像肉骨、果核、果仁、果壳、豆类瓜子、果冻等坚果及胶状物,要防止孩子误吞吸食。
元宵及糯米制品、巧克力3岁以下宝宝也不推荐食用。即便亲戚盛情难却,也要记得掰开一小块。防止吸入气管引发不测。
十、孩子噎食了,赶快拍背
一旦发生气管阻塞,千万不能顺着拍背,很多家长以为顺着拍背就能把异物拍下去,拍到食管里,但这是误区,顺着拍背只会把异物拍到气管深处,越堵越严重。
正确做法:
儿童噎食最有效的急救法法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这种急救方式的原理是通过挤压腹部或胸部,将肺部的空气急速喷出,将堵塞在气管的异物推出。
根据年龄,救助者需要采取不同的姿势。
(1)对于清醒的、1 岁以下的婴幼儿:双指冲击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间)与掌跟背部拍打相结合的方式; 胸部按压冲击 5 次,再背部拍打 5 次,交替进行,直到异物排出。
(2)对于清醒的、1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施救者站在伤者身后,一条腿放在伤者两腿之间,身体贴近伤者后背。
施救者一手握拳,拳眼对准伤者上腹部(肚脐以上两横指)另一手抓住拳头,用力快速往后上方冲击,直到异物排出。
十一、孩子被鱼刺卡了就吞馒头或者喝醋
这2个都是孩子被鱼刺卡后的错误做法。
正确的做法:
让孩子张开嘴巴,如果肉眼可见,我们就用镊子帮他们取出来。
如果看不见,就要去找耳鼻喉科医生帮你取出来。
事关孩子的安全问题,不马虎,不大意,防患于未然。